運動干預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日期:2025-04-01] | 作者:安全處 次瀏覽 | [字體:大 中 小] |
■針對心理健康問題,全國各地正在逐步筑牢遏制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增長的防線
■要重視運動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獨特作用,通過制度保障、實施科學運動方案促進學生心理健康
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門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學生心理健康素養。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體育美育教育研究所“中小學師生健康管理”課題組,走訪我國東、中、西部三省份六市,對近年來學校出現心理危機極端事件情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學校體育活動工作開展調研。
1
各地積極探索心理危機防范之法
心理健康問題成為影響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重要因素。調研發現,針對學生心理問題,全國各地正在逐步筑牢遏制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增長的防線。參與調研的93.52%的學校開展了心理健康專題講座,89.81%的學校開設了心理健康課程,76.85%的學校以開展課外活動和發放心理健康讀本等作為心理健康活動的組織形式。
——湖北省咸寧市構建起校級、年級、班級學生心理健康危機三級識別工作機制。當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時,其信息經班主任、年級主任研判確認后,學校即刻啟動預警機制,及時轉介,把防范心理危機極端事件的關口前移,把問題解除在萌芽階段。
——重慶市南岸區為紓解學生的學習壓力,面向全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不斷強化體育與健康課質量,保證學生每天運動兩小時,有足夠的運動時間和運動負荷。寄宿學校安排學生進行適當強度的“夜跑”,改善學生睡眠,有效調整學生心理狀態。
——廣東省潮州市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英歌舞”引入全市中小學,豐富學生的運動和生活。熱鬧、歡騰與喜慶的“校園英歌舞”正在強壯學生體魄,點亮學生心靈。
2
運動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國際經驗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研究報告顯示: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導致2020年全球焦慮和抑郁患病率增加25%以上。對此,WHO提出三條“變革道路”,即:深化對精神衛生工作的重視與承諾;重塑影響精神健康的環境,包括家庭、社區、學校、工作場所、衛生保健服務、自然環境;加強精神衛生保健,改變提供和獲取精神衛生保健服務的地點、方式和人員。
美國學者約翰·瑞迪、埃里克·哈格曼的研究表明:體育鍛煉有助于減輕慢性焦慮,它可以使焦慮癥狀的發生率減少50%以上。其作用機理不是通過運動簡單增加血清素、多巴胺或者去甲腎上腺素,而是把所有這些物質調整到適當的水平。
各國在運動干預學生心理問題方面采取了多種措施:
英國國家衛生與臨床優化研究所(NICE)在指南中明確指出,對于輕中度抑郁癥患者,應將運動療法作為治療選擇之一。這為學校、醫療機構等開展相關工作提供了明確的依據和指導,使運動干預有了規范性的操作框架。
美國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體育課程,讓學生在運動中獲得樂趣、釋放壓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新加坡開設“品德與公民教育”課程,包括學習健康心態、習慣和技能,通過運動增強學生面對挑戰時的信心與韌性。
3
運動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對策與建議
研究表明,運動對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和干預學生心理問題有獨特作用,能有效緩解焦慮、抑郁,增強社交能力。在高強度運動過程中,越強壯的身體對皮質醇的應激反應越弱,簡而言之,好體格的抗壓性更強。
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中蘊含天然的心理健康內容,如在日常運動訓練中可以通過活動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提升環境適應能力、自我責任感和自我認識;在運動競賽中,可增強學生面對挫折的意志品質和心理承受能力,提升處理問題的能力。學校和社區應積極開展運動競賽,吸引更多學生參與運動,引導教師、家長和學生重視常態化運動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學生一旦出現心理問題的跡象,更為積極主動的運動干預應成為第一選擇。
制度保障運動參與是學生通過運動主動促進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要有“強制”要求學生到陽光下、到操場上、到大自然中去鍛煉身心的制度保障。陽光對紓解心理問題有直接作用,大自然中的蟬鳴鳥叫能讓學生暫放壓力和焦慮。學校可把體育與健康課、體育活動安排在戶外,借助自然環境改善學生心理狀態。此外,每天上午、下午應各安排一個不少于30分鐘的大課間體育活動。放學后,應鼓勵學生到社區、公園鍛煉不少于30分鐘。針對學習壓力較重的年級,可采用統一安排、統一規劃的方式,讓學生到陽光下參加中等強度運動。
科學運動方案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基礎。首先,應優先安排團隊運動項目。開設籃球、足球、排球等運動項目,做到人人都參與、天天有比賽、個個有特長。應強化規則之下的游戲性、競爭性體育活動,在團隊合作或對抗情境中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交往能力、自控能力和耐挫折能力。其次,要用中高強度運動負荷來保證運動效果。適宜、科學的運動負荷是提升學生身心適應能力、有效促進身心健康的基本前提。通常情況下,建議每周至少進行高強度運動3次,持續堅持6周以上,形成運動習慣。體育與健康課、大課間體育活動,學生平均心率應當達到每分鐘150次左右;課外活動、居家鍛煉等應保證一定運動強度,平均心率不低于120次/分。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作者單位: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體育美育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