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酸和堿》教學設計第2課時

[日期:2019-12-03] 作者:化學組 次瀏覽 [字體: ]

第十單元  酸和堿

課題 1常見的酸和堿(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①了解酸的通性及原理,能書寫有關的化學方程式。

②通過對酸和堿性物質的梳理,學習歸納方法;感悟對比、推理及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

③體會化學與人類有密切關系,增強學習化學的信心,同時提高實驗過程中的“規則意識”。

重點和難點

酸的化學性質。

實驗準備

學生分組每張實驗桌上擺放試管若干、滴管、稀鹽酸、稀硫酸、稀醋酸、稀硝酸、NaCl溶液、Na2SO4溶液、石蕊溶液、酚酞溶液、潔凈紫甘藍葉片、剪刀、鎂、鋅、鐵、銅、生銹嚴重的鐵釘、粗銅絲、試管夾、酒精燈

教材延伸

活動探究(1)表格中應加一些生活可作指示劑的物質做對比實驗,這樣感性認識會更豐富,理性知識與感性知識結合更緊密。在(1)的表格下面對應兩種指示劑加“規律性認識”,有利于小結、系統認識知識。

②在除銹這一塊應補充一點,“用物理方法也可以除銹”,這樣使學生認識在不同的場合或要求下可使用不同的除銹方法。

教學設計

環節一:慧眼識酸

教師實驗桌上有未貼標簽的稀鹽酸和NaCl溶液,請同學們通過實驗驗證后給它們貼上標簽,注意實驗安全。

學生:(探究活動1)①滴加石蕊溶液;②將紫甘藍剪成細絲浸泡;③放入潔凈小鐵釘觀察實驗現象。

教師:我們按“安全、科學、簡便、明顯”的原則,來評價同學們的方案

方案①最優,方案③次之,方案②第三。

學生:(對教師提問)能否用酚酞溶液來區別?

教師:(將矛盾交給其他同學)哪些同學能解答這一問題?

學生:不能!酚酞溶液遇酸和中性的NaCl溶液都不變色。

教師我今天還準備了其他一些新鮮蔬菜、鮮花等含指示劑的材料,請同學們自己設計各種實驗,進一步探究“認識酸的方法”。

學生:(探究活動2:設計近二十種實驗,并在教材表中補充表格內容填寫實驗報告)

花的種類

花汁在酒精中的顏色

花汁在稀鹽酸中的顏色

花汁在稀硫酸中的顏色

玫瑰

粉紅色

粉紅色

粉紅色

萬壽菊

黃色

黃色

黃色

大紅花

粉紅色

橙色

橙色

教師:同學們的創造力都很強,如果我們要檢驗某種物質是否是酸,手頭又沒有石蕊溶液的情況下,就可以用上述方法。

教師:結合探究活動1和探究活動2的體會,思考稀鹽酸中的什么成分使石蕊溶液變紅?

學生:石蕊溶液本身含有水,因此不是水的作用;NaCl溶液中有Cl-,而NaCl溶液不能使石蕊溶液變紅,那么也不是Cl-的作用;應該是酸中的H+使石蕊溶液變紅。

教師:(教師從知識的角度及時提升方法)同學們分析正確,而且我們做出這些結論時用到的就是推理方法。請同學們再用我們已經探索出來的方法去認識我們所知道的其他酸是否也具有這些性質。

學生:(學生探究活動3)用稀醋酸、稀硝酸做正面證明;用Na2SO4溶液等非酸溶液做反面證明。

點評:教師通過三個探究活動將學生的思維活動由認識知識到認識方法,由書本知識拓展到課外知識,三個活動層次逐漸深化,學生的個性得到最大的張揚,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在興奮狀態,學習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環節二:猜它是誰

教師(設置游戲場景,有四個金屬王國的“潛水運動員”要比賽潛水時間)學生分別裝稀鹽酸、稀硫酸設置“游泳池”。學生用肢體語言、表情、聲音等表現比賽的過程,同組學生在紙上寫出“運動員姓名”(金屬名稱)和潛水時的變化(化學方程式)。

學生(此時游戲化)各組學生用桌上的藥品做實驗,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后討論結論,并商量“表演方法”

各組學生的表演形式不一樣。現舉一組學生表演例子:

運動員

肢體語言

表情

變化

名次

搖晃、抖腿

冷笑

無氣體產生

1

聳肩、腿顫

皺眉、抽冷氣

Fe+H2SO4=FeSO4+H2

2

渾身亂晃

呲牙咧嘴

Zn+H2SO4=ZnSO4+H2

3

雙手緊掐頸部

翻白眼

Mg+H2SO4=MgSO4+H2

4

排名次的理由是:鎂反應最快,在酸中呆的時間最短,名次最后;銅不反應,應得冠軍。

教師:請同學們總結酸的化學性質,還要小結原因。

學生:(用文字表達式和化學方程式快速描述出酸與活潑金屬反應的性質,后分析原因)原因:酸只能與金屬活動順序表中H以前的金屬反應;是酸中的H+與活潑金屬發生了反應,放出氫氣,另一種生成物的陽離子是相應的金屬離子,陰離子是酸的陰離子。

教師通過學習酸的這一條性質,能不能將它提升成為我們的生活技能

學生:(討論,形成多種答案,一組學生代表發言)不可將醋放在鍋中長時間烹調,不可用鋁制品調拌要放醋的涼菜。

點評:在這一板塊中,教師用游戲的方式巧妙梳理了舊知,對金屬擬人化的處理并及時聯系生活,在學生理解知識的層面促進知識向運用層面轉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合作充分,思維深刻,學習成為一種才藝的展示和心理愉悅的享受。

環節三:除銹專家

教師同學們在生活中見到過哪些除鐵銹的方法,用到過哪些除銹的方法?

學生:小瓦片磨鐵鍋;砂紙打磨生銹的部位等。 

教師:這都是物理方法除銹。在化工生產中人們用什么化學原理除銹?(教師演示實驗,用稀鹽酸的量掌握合適,請學生描述實驗現象)

學生:觀察到鐵銹逐漸消失,溶液由無色慢慢變成黃色。

教師:我還要請同學們幫助我分析其中的原理。(教師強調用文字表達式和化學方程式來說明)

學生:(一組學生展示自己小結的表格內容)

文字表達式

化學方程式

三氧化二鐵(鐵銹的主要成分)+鹽酸氯化鐵+水

Fe2O3+6HCl==FeCl3+3H2O

學生:(另一組學生發言)老師在做實驗的同時我們也做了幾個實驗,把銹鐵釘放在NaCl溶液、Na2SO4溶液、水中不反應,這些實驗也反證化學方法除銹只能用酸,而且是酸中的H+在起作用。

學生:(第三組學生發言)我家附近有一家車輛翻新廠。師傅說有些金屬儀器拋光前、電焊前都要用酸除銹。我認為金屬氧化物都能和酸反應

教師:現在請同學們自己做一次實驗。

學生:(學生分組實驗,由于沒能掌握好酸的用量,出現了多種實驗現象。開始時觀察到鐵銹逐漸消失,溶液由無色慢慢變成黃色,當鐵銹消失以后,鐵釘表面會冒出氣泡,溶液顏色變淡,最后由黃色變成淺綠色。學生之間發言出現多種內容,一種與老師實驗現象相同,另一種是如實描述實驗現象)

教師:(強調應當實事求是地匯報實驗現象,即使實驗失敗,也可以從失敗的實驗中得到教訓)

學生:(學生通過爭論一致贊同第二種意見)

教師:原因是什么?

學生取用的稀鹽酸或稀硫酸的量不同造成實驗現象不一樣。我們認為:當酸不足或適量時,鐵銹與酸反應;當酸過量時,與鐵銹反應剩余的酸就會繼續與鐵反應。

教師:同學們從自己實驗、觀察、匯報及大家的討論中得到什么啟示?

學生1:酸也能和鐵發生反應,所以清除鐵銹時不能把鐵制品長時間浸在酸中。

學生2:反應產物氯化鐵與氯化亞鐵顏色不同。

學生3: 做實驗一定要有科學的態度,要實事求是地描述所發生的現象。

教師為了進一步證明酸是“除銹專家”,請你們利用桌上的儀器和藥品,設計一個實驗來證明。

學生:(學生自主實驗中出現了多種實驗方案,其中一些組的學生展示了造“銅銹”和除“銅銹”的實驗)學生代表上臺演示:將粗銅絲的一端纏繞在試管夾上,把另一端在酒精燈上灼燒,形成約3 cm長的黑色氧化銅薄層,趁熱插入裝有稀硫酸的試管里,20 s后取出:黑色消失,溶液由無色變為漂亮的淡藍色,反應原理:CuO+H2SO4=CuSO4+H2O。

點評:教師做完一個“較理想”的演示實驗后,在小結基礎知識后,讓學生自己來重復剛才的實驗,但未給學生點明“酸的用量”的要求,這樣就挑起學生的一個新的“思維矛盾”。在這個矛盾中學生通過爭論、再探究等主動活動,理解了新知識,明確了實驗一定要有一個實事求是的科學的價值觀。最后又拓展學生思維,更全面、深刻地認識了酸是“除銹專家”的內涵。

環節四:盤點收獲

教師:今天我們學到了什么知識?掌握了什么學習方法?明確了哪些道理?

學生:知識類:酸的三條化學性質,酸的化學性質是由它的H+體現出來的。

①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成紅色,遇無色酚酞溶液不變色;

②酸與金屬活動順序表中H以前的金屬反應,越靠前的金屬與酸反應越劇烈。 

③酸能與一些金屬氧化物反應。我們可以利用這一性質除銹。

方法類:類比遷移方法──鹽酸、硫酸使石蕊溶液變紅,則硝酸、醋酸、蘋果汁、桔子汁都能使石蕊溶液變紅;酸能除鐵銹,也能除掉銅表面的氧化銅等。

歸納推理方法──已知:2HCl+CaCO3=CaCl2+H2O+CO2↑、 2HCl+Na2CO3=2NaCl+H2O+CO2↑則可歸納推理出:含有CO32-的化合物能與酸反應生成H2O、CO2與另一種化合物。

實驗對比鑒定方法──應用酸的化學性質鑒別稀鹽酸和NaCl溶液等。

道理類:在學習中只有科學的態度,才能保證形成科學的方法,有了科學的方法才能使我們的大腦真正聰明起來。

国产综合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麻豆,免费一级高清无码黄片,国产欧美A∨一区二区,国产精品对白清晰受不了了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一区 | 思思热在线视频日本一区 | 午夜性刺激在线视频免费看 | 精品日韩国产欧美在线观看 | 日韩vs欧美vs国产肉 | 又大又黄又爽视频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