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墻的來龍去脈(轉載)
[日期:2021-09-08] | 作者:歷史組 次瀏覽 | [字體:大 中 小] |
柏林墻的來龍去脈
柏林墻的修建,是二戰后德國分裂、東西方兩大陣營對峙和冷戰的重要標志性建筑。其正式名稱為“反法西斯防衛墻”,1961年建造,1990年拆除。
歷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柏林由蘇聯和美國、英國以及法國實施分區占領。1949年,蘇聯占領區包含東柏林在內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首都定在東柏林, 而美英法也將占領區(含西柏林)合并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首都設在波恩。由于西柏林處于東德的包圍之中,四國按照占領協定,保證西德其屬地西柏林之間的空中走廊。
柏林墻的修建: 最初,柏林市民是能夠在各區之間自由活動的,但隨著冷戰緊張氣氛的提升,東德人不斷跨越東西柏林邊界涌入西柏林。1952年,東西柏林之間的邊界開始關閉。據不完全統計,1949到1961年大約有250萬東德人逃入西柏林。為了遏制東德人逃入西柏林的趨勢,東德政府從1961年8月開始修建柏林墻。開始只是使用鐵絲隔離網,后來才大量換成真正的墻,從此切斷了東西柏林間的自由往來。東德稱此圍墻為“反法西斯防衛墻”,但多數西方國家認為建圍墻的真正目的是不讓東德人逃入西柏林。柏林墻長度超過155公里,約3-4公尺高。作為東、西方政治對抗的有力象征,柏林墻的建成使“鐵幕”這一概念變得不再抽象,冷戰也隨之升級。
柏林墻的倒塌: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隨著冷戰進入尾聲,東西方關系開始緩和,兩個德國也逐漸由對峙走向對話。1990年6月13日,東德開始拆除全部柏林墻。長久以來作為東西方對抗最有力標志的柏林墻最終被推倒了。柏林墻的倒塌被歷史學家認為是東西柏林和東西德統一的標志。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國完成統一。
歷史影響:它見證了德國的分裂與統一,經歷了冷戰的風雨洗禮。如今在柏林,柏林墻已經變成了一道貫穿舊城、長達20公里的鵝卵石小徑,成了旅游景點,但對于柏林人來說,這是一道他們永遠無法忘懷的疤痕。
心中的墻難以消失:1989年11月9日柏林墻開放的時候,東、西德人民齊聚柏林墻下,徹夜狂歡,為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聚而歡欣鼓舞。1990年兩德正式統一,所有的人都滿懷希望,憧憬未來。15年過去了,德國東部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正如德國總理施羅德所說的那樣,德國還未實現完全融合,大量的社會、經濟問題以及心理落差依然像一堵墻一樣橫亙在東西部人民的心間。 1990年10月3日,東西德實現統一后,德國政府拿出大量資金,致力于東部地區的社會與經濟建設,每年向東部地區的補貼超過500億歐元。根據統一后德國政府的一項“團結協定”,對東部地區的資金扶持要持續到2019年。目前,德國東部地區的經濟有了一定起色,2001年時,東部地區的勞動生產率已相當于西部的80%,東部地區雇員的平均工資水平已達到西部地區雇員的大約90%,東部地區的消費能力也達到西部的83%。但是,東部地區經濟建設的成就并沒有完全消除東、西部地區人民之間的心理隔閡。德國《萊比錫人民報》最近的一次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大約一半的德國東部居民和三分之一左右的西部居民對德國實現完全融合表示懷疑。5%的東部居民和6%的西部居民竟然表示,希望重建柏林墻。此外,只有33%的西部居民表示可以考慮遷到東部地區生活,而表示愿意到西部去生活的東部居民也只有37%。
造成德國東、西部居民心理隔閡的主要原因是:盡管東部地區多數人的生活水平現已明顯提高,基礎設施得到了極大改善,但機會不均等使很多東部居民有“二等公民”的感覺;西部居民則認為,東部地區的發展耗費了大量資金,導致西部居民工資減少,失業率居高不下,整體生活水平比西德時期下降很多。多年來對東部“輸血式”的財政援助加重了西部人的經濟負擔,也從某種程度上加深了他們對東部人的成見,現在西部居民已不像統一之初那樣心甘情愿地為東部人捐錢了。所有這一切在某種程度上加深了原東德人和西德人之間的矛盾,雙方開始以東德佬和西德佬相稱。前者認為后者憤世嫉俗、傲慢自大、虛偽而不誠懇,后者認為前者游手好閑、滿腹牢騷。
有形的柏林墻沒有了,但要真正實現東西德人之間的完全融合要比經濟建設困難得多。正如德國總理施羅德不久前發表講話所說,“自柏林墻倒塌15年來,德國取得了許多成績。但是,我們不能減弱為實現德國完全融合而做出的努力,為達到這一目標,我們還需要繼續集中全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