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解釋要避免輝格式解釋(轉載)

[日期:2023-09-19] 作者:歷史組 次瀏覽 [字體: ]

歷史解釋要避免輝格式解釋

輝格式解釋,從狹義上說,是英國輝格派史學敘史的主要方式,他們往往站在輝格黨的立場上去敘述英國憲政發展史,將托利黨當做歷史進步的代表,貶低或批判反對勢力托利黨,認為其阻礙歷史發展,英國近代憲政史是輝格黨不斷戰勝托利黨歷史;從廣義上講,它是一種存在于歷史研究與教學中的解釋模式,主要觀點有,帶有后見之明去敘述、篩選歷史,忽略歷史復雜性、邏輯性,造成歷史簡單化、模式化;以進步史觀對歷史進行道德評價,往往脫離時空情境,以今天眼光去審視人物等。輝格式解釋的存在,不利于歷史解釋素養在教學中落地,長此以往,會制約學生的思維能力。基于此,筆者結合教學實踐,淺談如何避免輝格式解釋,以拋磚引玉。

一、避免后見之明篩選歷史,忽略歷史復雜性、邏輯性

歷史書寫存在概說,使我們容易陷入到輝格式解釋的誤區中。輝格式解釋通常以后見之明,對歷史進行概說,有目的地篩選史實,忽視那些看似關聯不大的細節、場景、人物。這樣可以“獲得一些確定的、明晰的歷史事件的輪廓或答案”[1]。復雜的歷史變得簡單化、模式化,豐富靈動的史實被淹沒,只剩下了一些泛泛而談、冰冷的結論。

在講授甲午戰爭爆發背景(原因)中,我們往往會從以下角度出發,如明治維新后的日本為了擴大海外市場,清政府避戰求和,寄希望于列強調停,朝鮮東學黨起義等,精選素材,設計問題,組織課堂討論。這樣的教學不能說沒有價值,比如思路清晰,學生能快速掌握原因。但認真思考一下,不免存在問題。

其一,骨感型結論太多,大量中間環節被過濾,學習體驗感較差,只簡單了解結論,很難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思考,探究欲望無法被激起,思維層次難以提升,課堂思辨性也不足。如日本對外擴張,為什么會與中國發生戰爭,與西方國家難道就不會嗎?中日關系特殊性是不是需要說清楚?戰爭一般是矛盾累積到和平手段無法解決的情況下發生,是不是要補充戰前中日交惡的史實,否則教學會很突兀,缺少對歷史事件演進完整性認識。

其二,以后見之明去分析原因,尤其受到戰爭走向與結果影響,造成對戰爭基本邏輯缺乏認知。因為日本戰勝了中國,所以想當然認為日本敢任意發動戰爭,戰爭也一定能取得勝利。要知道發動戰爭,日本需要取得道義上支持,否則戰爭發動幾率很小,就算開戰了,失敗概率也很大。況且日本要想好一旦失敗所帶來的嚴重后果。另外,清政府對戰爭態度是否用“避戰求和”就能解釋?是否忽略了一些歷史細節?

甲午戰爭包含了無數人物在不同時空下的實踐,教學中要突破輝格式解釋,就需要回到當時歷史現場,挖掘相契合的史料,從史料中重新梳理填補淹沒的史實細節,構建出事件的復雜邏輯。可從以下幾點著手。

第一,從中日關系特殊性挖掘史實。為什么日本對外擴張與中國發生戰爭而不是歐美國家?主要是日本與中國存在地緣上的沖突。當時東亞存在著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宗藩體系,日本要對外擴張,須踏上大陸,走兩條路:一從中國南部、從臺灣進入華南后,再向南亞;一經過朝鮮半島進入遼東半島,進入西伯利亞,之后通向歐洲[2]。不管哪條路,日本與中國都會有交集。但中國認為日本不能損害我的利益,日本覺得受到中國的“威脅”。當中國越強大,日本的敵視愈發加劇。當這種敵視達到頂點時,日本又沒有其他選擇時,戰爭爆發可能性極高。

第二,從更長時段補充戰前中日博弈的史實。朝鮮歷來是中國附屬國,1876日本開始控制朝鮮,中日開始圍繞朝鮮開展斗爭1882年與1884日本發動壬午政變與甲申政變,試圖取得朝鮮的主導權。中國鎮壓了這兩次政變,之后一直到戰前十余年中國一直控制朝鮮。因此,中日在朝鮮問題上存在矛盾。雖然1885兩國在天津進行談判,簽訂《天津條約》,達成共識,暫時緩解了兩國日益緊張關系,減少了戰爭可能性,但始終沒有解決兩國的根本矛盾。最終矛盾激發到只能戰爭解決。這樣補充史實,把斷裂的邏輯鏈條補上,敘事更為貫通。學生對戰爭爆發認知不再突兀,更容易體驗歷史。

第三、回到當時歷史情景下去梳理史實。對日本來說,要發動戰爭需要道義上支持,包括國內民眾與國際輿論等。首先需要了解國內民眾對戰爭態度。戰前日本不斷渲染仇視中國氣氛,國民戰爭情緒狂熱。東學黨起義后,日本派兵去朝鮮,如果軍隊沒有打出一個結果是沒有辦法回來的,因為很難向國民交待,必須要跟中國打。因此民眾支持政府,加劇了戰爭爆發。其次需要厘清當時國際社會對日本發動戰爭的態度。日本精通世界生存法則,利用國際法不斷編造輿論,掩蓋事實真相。豐島海戰爆發后,日本賄賂英國《每日電訊》《泰晤士報》等知名報刊的主筆,撰寫觀點傾向于日本的文章,以此影響西方輿論[3]。因此日本創造了比較有利的國際輿論環境,西方縱容日本侵略。總之,日本取得了戰爭的道義支持。

清政府對戰爭態度怎樣?用“避戰求和”來解釋,顯然不夠有說服力,因為無法解釋為什么清政府最后對日宣戰。要回到時代環境去理解這個問題。李鴻章等少數人認為戰爭能不打就不打。但大部分中國人流露出盲目自信,覺得日本是“島夷小丑,外強中干”[4],不足為懼,借戰爭好好教訓一下。朝廷有很多清議派官員,他們不了解中日實際情況,反對避戰求和,要求對日作戰。甲午這一年,慈禧要把權力完全交給光緒,圍繞在皇帝身邊的年輕一代,政治新人、政治邊緣人,總希望皇上盡早樹威[5]。這些人很多是清議派官員,認為如果能打贏日本,能為皇帝樹威。因此他們希望朝廷與日本開戰。更重要的是,日本發動戰爭后,清政府不敢輕易對日妥協,只能抵抗到底,一旦妥協清政府的正當性就不存在[6],民眾會喪失對政府信心,朝鮮有可能淪為日本屬國,天朝上國臉面將不復存在。因此,清政府須與日本開戰。這樣,我們就厘清了其中緣由。

二、避免夸大歷史人物作用,非歷史態度評價人物

輝格式解釋強調人物對歷史發展的決定作用,把歷史發展歸咎于某個黨派或個人。同時堅持進步史觀,將歷史簡單劃分為進步正義陣營與反動黑暗陣營,認為歷史是前者戰勝后者的結果。以此對歷史人物進行道德審判,這樣容易把歷史人物簡單歸類到正義或反動一面,非歷史態度去評價歷史。

教學中在評價歷史人物時,容易犯輝格式解釋錯誤,不是過于褒揚就是肆意貶低,都不符合歷史解釋宗旨。以袁世凱評價為例,曾經問過一些學生,他們對袁世凱有怎樣的認識?給出的答案基本上都是貶低、反動。袁世凱搞陰謀權術,篡奪辛亥革命果實,廢除共和,復辟帝制等,一心反對以孫中山為首的國民黨,仿佛憑借一己之力阻礙中國近代發展。這樣的評價存在較大問題。一方面,把歷史演變歸于袁世凱個人作用,過于夸大他的歷史作用,犯了以人論史錯誤。試想一下,明顯違背唯物史觀。袁世凱真的能主導歷史變遷嗎,答案是否定的。另一方面,以今天道德尺度來看待袁世凱,既然以孫中山先生為首的革命黨是正義陣營(當然,這一點無可非議),袁世凱等勢力就自然被劃入反動陣營中,對其大肆批判。

學生之所以會對袁世凱形成這種刻板、臉譜化印象,一方面與教材有關,教科書基本上將袁世凱描寫成反動人物(統編教材這一點上有了很大進步),學生有了先入為主觀念;另一方面與我們的教學方法與思維觀念有關,對袁世凱的教學還停留在滯后水平,較少留意教材之外,尤其是學界研究成果。歷史課到底能帶給學生什么,我想要有真實的歷史知識,要傳遞正確價值觀,培養良好史觀,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要有理性的質疑精神,分析歷史事物做到理性客觀,切忌對歷史存在偏激。為此,可以嘗試這樣處理。

新課標要求在盡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礎上,嘗試驗證以往的說法或提出新的解釋[7]。因此,借助史料,創設情境,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悟歷史,質疑傳統認知,對袁世凱評價提出新的解釋。如下:

材料一  1912年李大釗評價袁世凱說到,武漢起義后之袁項城,事業歷史,前此曾國藩、李鴻章之所瞠目驚心,不敢為,不能為者。袁項城動聲色,除舊布新,定國事于至危極險之傾。俟我民國之袁項城,豐碑銅像,巍巍高立于云表,最后之一日。爾所謂拿破侖之雄才大略者,以視我袁項城何如?爾所謂克倫威爾之熱心魄力者,以視我袁項城何如? 爾所謂華盛頓之德量信念者,以視我袁項城何如 ?——瞿駿:《重大問題的再歷史化 ———對辛亥革命史研究的一些思考》

引導學生思考,史料對袁世凱是怎么評價?與你印象的袁世凱形象有何不同?李大釗是歷史見證者,對袁世凱高度評價。這樣正面評價不是個例,當時有人認為他是“民國的第一個雄才,政府里一點也不曾殘缺,真是整整齊齊,只有袁世凱做大總統時,有這種氣象民國在這時,很有些太平的氣概[8]。通過情景,學生能神入歷史,回到歷史現場,感受袁世凱另外的一面,有利于客觀評價袁世凱,避免一味道德貶低。

歷史課程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對人類歷史發展進行科學的闡釋,將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判斷融入對歷史的敘述和評判中[9]。人物評價不能脫離其生活的時代環境,否則對人物不公平,扭曲真實歷史。因為“歷史上任何人物的任何行為,都僅僅是整個情境中的一部分而已[10]。因此,對于袁世凱的行為實踐,要從時代大環境變遷下進行審視,避免夸大人物歷史影響力。可以創設情境,如下:

材料二  政黨群興,黨爭隨起,黨爭線錯綜復雜,使許多場合都彌漫著黨派敵視的氣氛與情緒,甚至發展為暴力沖突和暗殺行為。普選徒具形式,議會里只有一批政客在吵吵嚷嚷,對國民實際利益卻一無所補。——蘇全有:《對辛亥革命影響的冷思考》;金沖及:《他們為什么選擇了社會主義:五四時期先進青年思想變動軌跡的剖析》

材料三  “洪憲帝制”的禍首之一梁士詒說過:在皇帝的統治下,權力將會更加穩固,因此有可能徹底進行基本財政改革。——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材料四   即使在袁世凱稱帝失敗后,顧頡剛仍觀察到“一般社會”皆以為稱帝是“英雄事業”,“太息其垂成而失”。——瞿駿:《重大問題的再歷史化 ———對辛亥革命史研究的一些思考》

引導學生思考,辛亥革命后中國社會狀況為袁世凱復辟帝制提供哪些有利條件?(從政黨政治、議會體制、社會秩序、民眾心理等方面思考)。假如生活在當時,你會如何看待袁世凱稱帝?通過史料解讀,學生能夠知道袁世凱復辟帝制的背后,是一股強大的社會力量在推波助瀾,包括普通百姓、遺老遺少、不相信共和的知識分子等。他的實踐活動是民國建立后社會亂象下特定歷史環境的產物,并不能主導歷史變遷。學生對袁世凱的認識得到深化,無形中滲透了唯物史觀學習方法,形成評價人物的理性態度,以歷史視角同情理解人物。當然也要讓學生知道袁世凱復辟帝制與他本人的野心、手腕并不是沒有關聯,否則又陷入到片面認識境地。

歷史解釋是以史料為依據,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11]。也就是說,歷史解釋是一個嚴肅理性的流程,是落實核心素養,提升思維品質,養成正確價值觀的孵化器。教學中避免輝格式解釋,是對歷史解釋本質的回歸,符合歷史學科的宗旨。避免輝格式解釋是一項綜合的教學活動,需要我們不斷研讀課標與教材,認真了解學情,廣泛涉獵與教學相關聯的背景知識,把核心素養落實于備課教學每個環節,真正做到理性全面認識歷史,充分發揮歷史學科育人的功效。

[1] 姜靜:《輝格式歷史解釋的形成、特點及困境根源》,《史學月刊》2022年第1期,第98頁。

[2] 馬勇:《甲午戰爭十二講》,北京:華文出版社,2014年,第15頁。

[3] 陳悅:《西方人眼中的甲午戰爭》,https://www.krzzjn.com/show-1817-121117.html202269日。

[4] 陳悅:《沉沒的甲午》,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第58頁。

[5] 馬勇:《甲午戰爭十二講》,北京:華文出版社,2014年,第68頁。

[6] 馬勇:《甲午戰爭十二講》,北京:華文出版社,2014年,第79頁。

[7] 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44頁。

[8] 瞿駿:《重大問題的再歷史化 ———對辛亥革命史研究的一些思考》,《學術月刊》2011年第6期,第133頁。

[9] 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2頁。

[10] 姜靜:《輝格式歷史解釋的形成、特點及困境根源》,《史學月刊》2022年第1期,第100頁。

[11] 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5頁。

 

作者簡介:

姓名:朱仁樂

出生年月:19905

職稱:中學一級教師

聯系方式:19170593765

地址:江西省樟樹市濱江新區樟樹市濱江中學

就職單位:江西省樟樹市濱江中學

研究方向:中學歷史教學

電子郵箱:1061272185@qq.com

 

国产综合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麻豆,免费一级高清无码黄片,国产欧美A∨一区二区,国产精品对白清晰受不了了
香港三香港日本三级在线理论 | 人成精品66视频 | 中文字幕无吗热视频 | 日韩精品秘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 五月婷婷视频精品 | 亚州Av片在线劲爆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