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談如何培養歷史解釋能力 微課教學設計方案(轉載)

[日期:2023-10-17] 作者:歷史組 次瀏覽 [字體: ]

 例談如何培養歷史解釋能力   微課教學設計方案

微課基本信息

設計者:彭敏

制作時間:201709

教材信息:《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6.9

《高考考綱》

《湖南省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大綱》

單元:無

知識點名稱:核心素養之歷史解釋

課型:新授型

教學對象:高一、高二、高三學生

設計時間長度:8分鐘

教具:多媒體

 

教學目標

 

培養與發展學生“歷史解釋”素養

教學資源與環境

《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歷史課程教材改革的新思路》,首都師范大學,葉小兵

《關于修訂高中歷史課標的幾個問題》,首都師范大學,徐藍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與構成》,安徽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王巧琴

教學過程(詳細)

這里是湖南新晃一中彭敏關于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等系列微課。這節的內容是如何培養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歷史解釋

【導入】解釋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歷史解釋的內涵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能力。

【解讀】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歷史解釋的表現

   1.能夠區分歷史敘述中的史實與解釋,知道對同一歷史事物會有不同解釋,并能對各種歷史解釋加以理解和評析。

2.能夠客觀論述歷史問題,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對歷史的看法。

3.能夠認識歷史解釋的重要性,學會從歷史表象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4.面對現實社會與生活中的問題,能夠以全面、客觀、辯證、發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評判。

 

【學習】培養歷史解釋素養的方法

    目標  區分史實與解釋,能對各種歷史解釋加以理解和評析

核心素養的表現中能對各種歷史解釋加以理解和評析,是指圍繞同一歷史事件、現象,存在不同的歷史解釋,要對不同的歷史解釋進行理解,明晰各方的所以然

不同的歷史解釋,可分為兩種。一種只是側重點不同,即各個不同的歷史解釋之間,不存在實質的沖突,只是選取了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視角罷了。在高中歷史課堂上,最典型的就是以不同的史觀來解讀同一歷史事件。如用多元史觀認識辛亥革命革命史觀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較具有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在華勢力現代化史觀政治上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邁出了中國政治從專制向民主轉化的重要一步,是政治體制走向現代化的重大突破;頒布了資產階級民主憲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立了主權在民、國民的自由權利、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責任內閣制等,具有反對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經濟上臨時政府的經濟法令使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短短幾年內有了顯著增長,實業救國成為歷史潮流思想上把西方資本主義學說演化為三民主義,并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利,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社會史觀廢除了一些陳規陋習,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近代物質生活和禮儀習俗的變革文明史觀促進了中國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的轉變,是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整體史觀辛亥革命是世界資產階級革命的組成部分,推動了世界(首先是亞洲)資產階級革命的發展

另一種是觀點的對立,即不同的解釋之間,互有出入,構成了實質的沖突。這就涉及不同解釋的正誤、深淺問題。這就要求我們通過分析不同史學家對同一史事的論述,明了各方解釋、評判的不同之處,并能從來源、依據、理念、目的等多個方面,解釋彼此的矛盾沖突之本質所在。

目標二  能夠客觀論述歷史事件、人物和現象,有理有據表達自己的看法

要想客觀論述、有理有據,就要求我們利用足夠的、合適的材料如在學習新文化運動時,我們會在認其歷史貢獻之后,涉及其全盤化局限性問題。單以論從史出的角度看,無論是絕對否定也好,批判繼承也好,都可以找到豐富的材料證據進行論證。如胡適等學貫中西的思想先驅,是否真的會犯連高中學生都能指認的思維片面化、絕對化的錯誤。從常理出發覺得應該不會后。但需要論從史出。有三則材料可以說明問題

材料  歐洲有三個一千年的大學,有許多個五百年以上的大學,至今繼續存在,繼續發展:我們有沒有?至于我們所獨有的寶貝,駢文,律詩,八股,小腳,太監,姨太太,五世同居的大家庭,貞節牌坊,地獄活現的監獄,廷杖,板子夾棍的法庭,……雖然‘豐富’,雖然‘在這世界無不足以單獨成一系統’,究竟都是使我們抬不起頭來的文物制度。

——胡適《信心與反省》

材料  中國的一切過去的文化歷史,都是我們的‘國故’;研究這一切過去的歷史文化的學問,就是‘ 國故學’,省稱為‘國學’。‘國故’這個名詞,最為妥當;因為他是一個中立的名詞,不含褒貶的意義。‘國故’包含‘國粹’;但他又包含‘國渣’。我們若不了解‘國渣’,如何懂得‘國粹’? 

 ——胡適新思潮的意義》

材料  我是主張全盤西化的,但我同時指出,文化自有一種惰性。全盤西化的結果自然會有一種折中的傾向全盤接受了,就文化的惰性,自然會使它成為一個折中調和的中國本位新文化。若我們自命做領袖的人也空談折中選擇,結果只有抱殘守闕而已。

——胡適《獨立評論》第142期《編輯后記》

材料涉及胡適對傳統文化的猛烈批判;材料涉及胡適對傳統文化中積極合理內容的贊揚;材料涉及胡適對自身看似矛盾的態度的解釋

我們可以運用關于傳統文化和新文化運動相關的知識,對全盤西化提出自己的解釋。通過概括、歸納等認知梳理,不難發現材料是胡適面向大眾的宣傳,材料是胡適私下的真情流露,材料能說明胡適把全盤西化作為手段而不是目的,其真正目的在于建立健康積極的中國的本位文化。這樣我們就能推斷出,對傳統文化的絕對否定,與其說是態度,不如說是方法。是一種篩選的方法,篩選出那些堅韌的、優秀的內容,同時淘汰那些迂腐愚昧、落后于時代因而一觸即潰的內容。最終得出,胡適等思想先驅,對中國傳統文化其實有著深厚的學養,對其蘊含的種種優劣之處也有足夠清楚的認知,并且也認為全盤西化存在片面性和極端性二則也是出于當時啟發多數國民之自覺的迫切需要,所以最終采用了矯枉必須過正的策略。當們得出如上的看法時,我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對思想先驅的評價,無疑更客觀、公正和積極了。

目標三  能從歷史表象中發現問題,對歷史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作出解釋

所謂歷史表象,就高中歷史教學而言,主要是指教材在歷史敘述中承載的歷史事件。在學實踐中我們發現,歷史事件的關系網上缺失的史實,歷史邏輯的發展網上缺失的環節,正是發現和提煉問題的絕佳之處。當我們致力于填補教材的空白、史實的空缺、邏輯環節的缺失時,其實就是對已知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作出合乎情理的解釋。

學習《百家爭鳴與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課們往往先完成政治、經濟、文化三方面的背景條件梳理,再講授各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張,最后指出百家爭鳴的歷史意義。本課的教材存在一個重要的史實空缺和邏輯環節缺失。即在學中我們雖再三強調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但不明白是什么束縛了思想,為什么要“解放”

有三則材料可以釋疑

材料 是人教版歷史必修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中的歷史縱橫一欄,對西周的禮樂制度進行了介紹。材料是對禮樂制度歷史地位的說明:禮樂制度則從精神心理方面,達成了一種相對的秩序和認同。實際上,宗法制與分封制只是規定了周代政治和社會生活的格局,禮樂制度才是治國之道。禮樂制度是西周穩定二百余年的奧秘。材料是《論語》中的禮崩樂壞和《莊子》中的道術將為天下裂。通過閱讀理解第 兩則材料,我們可以產生兩點認識,一是禮樂制度極富人文精神,無所不包,等級分明,并由此發揮了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二是禮樂文化作為與之相應的精神、思想、知識,是西周貴族教育的核心,具有必須遵循的權威性。由此,我們推知上文所謂的思想束縛,實際是指禮樂制度及禮樂文化。再結合教材所述的歷史背景,便能發現正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一系列巨大變革,無情地宣告了以維護原有舊秩序為己任的禮樂制度的失效,同時也就宣告了禮樂文化之權威性的喪失。材料正是印證了原有權威性文化的失效。歷史發展至此,又必須要有新的思想,解決時代提出的新問題。從而,才有諸子百家背離禮樂文化,從各自的立場、利益、理念出發,圍繞治國平天下,提出各有特色的學說主張。

這樣我們在明了背景條件之后,更明了為什么要解放的問題

目標  能夠以全面、客觀、辯證、發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評判現實社會與生活中的問題

如果說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那么以史為鑒就是要通過對已有歷史的解讀,孕育出歷史智慧,全面、客觀、辯證、發展的眼光審視現實生活、解決現實問題。只有帶著切身的問題、困惑去歷史中尋找啟發、尋找借鑒,才是有價值的歷史學習。

比如我們在學《百家爭鳴》時,除了理解相互詰難、批駁的爭鳴之外,還了解到莊子對孔子的愿望與執著表達過尊重。孔子曾向老子請教。荀子的學生中有的成為法家大師(李斯、韓非子)。法家思想的基石是荀子的人性惡。墨子本來是儒家門生,墨家的獻身精神對后世儒家也有影響。

我們可以得出諸子的思想、觀點、立場和方法是不同的,這就是多樣。他們的問題、態度、愿望和目標,則是相同的,即都在面對中國社會的重大轉型,都在認真思考中國向何處去,也都希望天下太平。既然他們的愿望和出發點是真誠的,那么其他各派中凡有價值,有意義的思想,只要有利于更合理地構建自身的學說體系的,就大可以拿來主義,而不必故步自封。同樣道理當代中國人面對古今中外的文化,更可以從中國社會發展需要的實際出發,盡我們所能,認真學習,充分吸收其營養,進而將他們有機結合,我們古老文明重新崛起,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總結語】

總之,歷史解釋絕對不是空洞無物的評論說教,更不是將晦澀難懂的概念進行簡單堆疊。歷史有血有肉,歷史的邏輯能夠用史料講清楚,歷史的選擇也有特定的時代背景作為支撐。通過各種問題一步一步深入歷史、親近歷史、感悟歷史,這樣形成的歷史解釋才更加飽滿、更加有說服力。

 

參考文獻:

1周云華,黃飛.例談學生歷史解釋能力的培養.歷史教學.2017年第05

2】張華中.基于實踐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體系芻議----以普通高中為例.歷史教學.2015年第17

3鄧京力.歷史理解與歷史解釋辨析.歷史教學.2016年第11

 

設計理念與特色

以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素養為微課設計目標,用耳熟能詳的歷史事實為例,以分解目標為論證順序,層層遞進,給學生一個高效的培養核心素養的方法。

国产综合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麻豆,免费一级高清无码黄片,国产欧美A∨一区二区,国产精品对白清晰受不了了
在线观看h网址免费入口 | 日本午夜久久精品福利 | 亚洲国产看片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无线码 | 色伦专区97中文字幕 | 亚洲首页国产精品丝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