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寄宿制學生學習主動性》課題研究教學案例(轉載)

[日期:2023-10-17] 作者:歷史組 次瀏覽 [字體: ]

《半寄宿制學生學習主動性》課題研究教學案例 -----發掘歷史與生活的聯系 讓學生主動學習歷史

 

“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是課程標準對中學歷史教學提出的基本要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論,大力倡導生活教育。他指出,“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要使學生“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內容”。發掘歷史與生活的聯系,讓歷史教學生活化成為新形勢下歷史教師必須探究并實施的教學之路。筆者結合自己多年來實踐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發掘歷史與生活的聯系,讓歷史教學生活化。

一、發掘生活中的歷史資源,充實歷史

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教育應讓學生從各種活動中、從生活中進行學習,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獲得直接經驗,主動進行學習,反對讓學生被動地接受說教,或單純地從書本上進行學習。引導學生發掘生活中的歷史資源,是讓歷史教學生活化的有效手段。

共和國誕生剛剛七十周年,這七十年的歷史是鮮活的,它儲存在很多人的記憶里,活躍在很多人的口中。學習八年級下冊歷史時,共和國的見證者是一座非常豐富的歷史課程資源庫,我用聊天預習作業的形式讓學生們對寶庫進行了發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所在的學校是一所城鄉結合部寄宿式初中,八年級下冊歷史的很多內容都與農村息息相關,周五最后一節歷史課我會根據進度適當布置幾道聊天預習作業:與爺爺奶奶年齡段的老人聊一聊關于……的話題,需要重點了解的內容我會打印成小紙條,或寫在黑板上。我布置過的聊天作業有:

聊一聊老人們所知道的土地改革,了解建國前至今土地的所有權先后有過哪些變化?﹙為第3課、第5課和第9課做準備﹚;聊一聊生產隊、供銷社的事情。(為第5課、第6課和第9課做準備);聊一聊58年“大躍進”和挨餓的事。(為第6課做準備);聊一聊文革時期的事情。(為第7課做準備);聊一聊我們家生活的變化,了解我們這地方的人能夠吃飽穿暖逐漸富裕起來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原因是什么?(為第8課、第9課、第10課做準備)。

這些聊天作業一改以往的讀、寫、背等形式,用口頭方式輕松完成,極受學生歡迎。它注重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增加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實現了新課改讓“教育回歸生活”、“課程生活化”的理念。把聊天作業穿插在新課的相應內容中,讓課本中的歷史補充深化聊天的結果,歷史便在這些共和國接班人的頭腦中也鮮活起來。

生活中的歷史資源是很多的,需要我們根據所需細心發掘。我們常見的銅錢、糧票、中山裝、各地的歷史人物、一些地名……都可以成為我們發掘的對象,從而豐富我們的課堂,讓很多人印象中干巴巴的歷史在我們身邊活起來,充滿生活氣息。要強調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以前更多關注的是學習的結果,而忽略了學生是通過什么樣的學習方式和策略來學習的。死記硬背、題海訓練得到的高分,掩蓋了學生在學習方式上存在的問題,所以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式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關鍵。

二、探究生活中的歷史積淀,感受歷史

歷史的過去性特點給歷史教學增加了難度,也是很多學生不喜歡學習歷史的原因。其實歷史正是人類在時間和空間上留下來的生活痕跡,是過去的人們創造生活的印記,我們今天生活憑依的正是歷史。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希望成為探索者、研究者。”探索、研究社會生活中的歷史積淀,揭開今天生活的面紗,也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體驗到求知的樂趣和探索的成就感,以及驀然回首那人就在燈火闌珊處的喜悅,從而產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在學習“美國的誕生”時我這樣導入:出示星條旗圖片后提問這是哪國國旗?星條旗下的人們膚色跟我們一樣嗎?有哪幾種膚色?其中很多人都會哪種語言?在學生輕松回答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問為什么很多美國人以英語為母語?美國多種族局面是如何形成的?星條旗有什么含義?在學生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全的情況下告訴學生“美國的誕生”會向我們揭示這些日常現象背后的歷史,讓學生初步感知美國人今天的生活是有歷史烙印的。在學完本課內容后引導學生回顧所學說出以上問題的答案,認識美國正是生活在深厚的歷史積淀上,英國的殖民活動、三角貿易、美國獨立戰爭影響了美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然后啟發學生思考這段歷史對我們是否有影響,提示今天英語課本中的很多單詞都是美式發音,美國英語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逐步形成的,美國誕生的歷史也影響到了我們的生活。

數千年來的人類歷史積淀了燦爛的世界文化。歷史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歷史是凝固的現實,現實是流動的歷史。”生活中缺少的不是歷史,缺少的是尋找歷史的眼睛。與歷史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備受中考、高考青睞就是因為這些事情背后凝重的歷史積淀。在日常教學中注意發掘運用能刺激學生興趣點的歷史積淀,可以更好地體現歷史教學知古鑒今的社會功能,體現歷史實用性的一面。

三、借用生活中的方式,體驗歷史

歷史有時候很尷尬的一門學科,學校和學生都不重視,被很多人包括一部分歷史教師認為是讀讀、劃劃、背背、做做就可以的課程,很多歷史常態課往往是教師講學生聽、識記知識點、做題,長此以往形成了惡性循環,學生對歷史沒興趣,歷史教學的功能更是無從談起。歷史課程標準規定:在新一輪歷史課程改革中,要轉變教師的傳統教學觀念,改進教師的教學方式,鼓勵教師創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途徑,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為學生學習歷史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熱情,以達成我們所期望的課程目標。以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方式為載體完成教學任務是值得嘗試的一條捷徑。

長征是對學生進行歷史教育的好素材,如何讓學生深切感受和體驗這一時段的歷史呢?我設計了以下步驟──第一步:讓學生為旅行社進行重走長征路的旅行策劃,設計旅行線路和打算重點推出的景點;第二步:為行程的開始、結束及重點景區撰寫導游詞;第三步:講長征故事 、欣賞長征組詩,體會紅軍的長征精神;第四步:聯系生活談談長征精神的現實意義。在這節課中用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方式“順應學生思維”,進而“引導學生思維”,最終達到“啟發學生思維”、“發展學生思維”的目的。

在借用生活方式學習歷史時需要注意學習任務一定要明確,要有一定難度,具備思維的價值,讓學生能產生探索的成就感,從而增強學習的內驅力。

  1. 尋找生活與歷史的共鳴音,內化歷史

    歷史學科本身所固有的過去性特點,導致它與現實有著很大的時間與空間的距離,這使得現在的學生很難真正地走進歷史,產生共鳴。難以理解書本上干癟抽象的歷史知識點,自然更談不上很好地提高歷史素養和培養歷史分析、綜合能力。歷史教學貼近現代人的生活,貼近學生的生活,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實現歷史教學的目標。學生們和戊戌變法的發起者一樣都是讀書人,都熱愛祖國關心國家大事,以此為切入點,提問當前的國家大事和學生能做的、所做的點滴小事;設問:一百多年前的讀書人是如何面對國家大事的呢?這樣學生就能感受到和所學歷史內容的共鳴音,并且會產生與維新時期讀書人對比的潛意識,喚醒內心的高度注意力,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果。在共鳴環境中以愛國關心國家大事為線索解決本課內容就成為輕而易舉的事情。最后以你如何評價這些一百多年前的讀書人結尾,強化學生的愛國意識,和關心國家大事從小事做起的優秀品德,實現精神的升華。共鳴音是內在的,是歷史和現實生活的和諧思想或精神,是一節課的靈魂,備課時可以處理為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細心感悟,留心尋找生活與歷史的共鳴音,挖掘蘊藏在歷史過程和歷史知識中的巨大精神財富,采取一切有效手段,使其變成有效的教育資源,把歷史學科的社會教育功能與人的發展教育功能結合起來。

    總之,實現歷史教學生活化是新課改的一個基本走向,發掘歷史與生活的聯系實現生活化教學的途徑有很多,以上只是本人在歷史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和心得,我堅信只要我們勤奮鉆研,認真總結,歷史教育在國民教育中就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国产综合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麻豆,免费一级高清无码黄片,国产欧美A∨一区二区,国产精品对白清晰受不了了
伊伊综合网在线视频免费 | 亚洲一区二区经典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日本有码视频在线 |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无线码 | 久久在国产精品视频 | 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