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課題:新文化運動中“文白之爭”探究
[日期:2023-12-12] | 作者:歷史組 次瀏覽 | [字體:大 中 小] |
微課題:新文化運動中“文白之爭”探究
設計者:歷史組 張耀輝 修改時間:2023.12
課題背景 |
郭沫若曾指出,“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養成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來看,用自己的雙手來做”的習慣,并且“能培養獨創性和喚起對知識的愉悅感”。羅杰斯認為,通過 “同伴教學”“分組學習”“交朋友小組”和“探究訓練”,不僅可以促進學習者對知識的掌握,還可以培養自信心、責任心、合作能力等,發展其自主性、創造性和探究精神。本課關于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 過程、內容及評價而言整個課程結構是合理的,但教材中關于文學革命中文白之爭的敘述則有很大缺失,雖然八年級學生思想活躍, 但仍然難以理解,故而需要教師通過讓學生進行前置學習和在課堂上補充相關史料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自主探究進行更為深入的了解。 意義:以一手史料及當事人的回憶錄為載體,通過教師創設一個又一個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完成對文白之爭的起因意義以及最終白話文在整個國家教育及社會生活層面取代文言文的探究。在史料的閱讀分析中強化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和精神。 通過新文化文白之爭微課題的探究,以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促進學生學生在學習時進行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逐步養成探究式學習的習慣。同時微課題探究更有利于師生互動,使學生在思想碰撞中激起智慧的火花。這樣一來,學生的潛能被激發了,不僅掌握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也發展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進而還有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
課題名稱 |
《新文化運動中“文白之爭”探究》 |
小組構成及分工 |
4人為一小組,A為組長,B為主發言人,C為自由發 言人,D為記錄員; |
小問題(任務分解) |
設問一:《水滸傳》成書于何時?這段文字是白話還是文言? 設問二:作為一股暗流潛伏了數百年的白話,為什么到近代才以運動的形式被推廣? 設問三:從材料中看,“智國"和“智民"的標準是什么?阻礙“民識字",使百姓“不得為智民"的罪魁是什么?并說明理由。 設問四:白話報迷者從“悟不透"到“越看越愛看"的轉變,反映了白話文有何益處? 問五:前一段是文言,后一段是白話。從寫文言到作白話,陳獨秀轉變的目的何在? 設問六:結合材料指出,1920 年,北京政府確定白話文為“國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活動流程 |
1)展示史料,創設歷史情境并提出問題。 (2)教師講述史料的基本方法:所選史料對于學生皆無多大文字障礙,問題的關鍵在于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勾畫關鍵信息的方式錨定史料的核心觀點和意義。 (3)小組閱讀史料,劃定關鍵信息,提取核心觀點,并結合課本和前置學習相關知識對教師設問進行討論并形成本小組初步觀點,選取小組中心發言人陳述觀點,其他小組聆聽,并對此小組發言,提出質疑,在思維碰撞中完善。 (4)評價總結。 (5)教師總結 |
小組總結論 |
主發言人結合環節一、環節二、三、四、五的小組意見整理成綜合的表述文字,小組成員依次對整理結果進行補充,形成表達式做好記錄準備展示匯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