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課題:《絲綢之路真的存在嗎?——考證“絲綢之路”的真實性》
[日期:2023-12-12] | 作者:歷史組 次瀏覽 | [字體:大 中 小] |
微課題:《絲綢之路真的存在嗎?——考證“絲綢之路”的真實性》
設計者:歷史組 晉云萍 修改時間:2023.12
課題背景 |
自 2022 版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頒布,正式提出初中歷史學科 的五大核心素養及要求,雖然核心素養已不陌生,但如何在初中歷史 課堂讓核心素養落地成為一線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七年級上冊主要 涉及中國古代史部分,教材內容是基于現有歷史考證下的歷史敘述和 歷史結論。但是如何考證、如何得出結論學生卻不得而知,而歷史考 證的過程卻是培養學生實證意識的重要素材和途徑。 在《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一課中,絲綢之路是本課的重難 點內容。其實在古代中外文獻記載中都不曾出現過“絲綢之路”一詞, 更沒有絲綢之路的路線圖記載。“絲綢之路”一詞最早出現于 1877 年 英國學者李?;舴业摹吨袊芬粫校S后被中外學者認可并沿用。 那么今天我們公認的絲綢之路真的存在嗎?絲綢之路的路線圖又是 如何確定的?這將是一個培養學生實證意識的良好契機。所以以此為切入,設計微課題《絲綢之路真的存在嗎?——考證“絲綢之路”的真實性》,學生通過探究、考證絲綢之路的真實性,來培養學生的實證意識,讓核心素養史料實證落地。 |
||||||||
課題名稱 |
絲綢之路真的存在嗎?——考證“絲綢之路”的真實性 |
||||||||
小組構成及分工 |
8人小組,A為組長,B為主發言1,C為發言人2,D為記錄員,其他為智囊團 |
||||||||
小問題(任務分解) |
問題一:絲綢之路真的存在嗎?如果存在,我們 可以通過哪些途徑或方式來證實絲綢之路的存在? 問題二:按照二重證據法的方式收集證據,證實絲綢之路存在的真實性。 問題三:綜合所有小組同學們收集的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 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是什么? |
||||||||
活動流程 |
前置學習:尋找絲路印記——收集絲綢之路相關的記載與文物
課堂探究 環節一:提出問題 材料:絲綢之路·····最早是由德國學者李希霍芬于 1877 年在《中國》一 書中提出來。 ——周偉洲、丁景泰《絲綢之路大辭典》 (1)提出問題:絲綢之路真的存在嗎?如果存在,我們 可以通過哪些途徑或方式來證實絲綢之路的存在? (2)師生探討:學生反饋討論結果,教師板書記錄并點撥學生:考證歷史的一般方法——二重證據法:紙上材 料+地下新材料 (3)布置探究任務:按照二重證據法的方式去證實絲綢之路存在的真實性。 環節二:證據展示 (1)小組發言人展示該小組的證據,并把文物出土的地點標注在黑板上的空白地圖上。 (2)其他小組通過聆聽分享,關注其他小組展示的證據鏈是否能證明絲綢之路的存在,并做好記錄。 小組展示記錄表
(3)小組質疑:小組發言人闡述,做到有理有據,史論結合、論從史出。 (4)教師補充:針對學生的展示、質疑進行補充或點撥 環節三:連點成線,得出新結論 (1)布置任務:引導學生將地圖上的點連成線,并得出合理結論。 (2)修正觀點:根據論從史出的原則,得出合理結論,漢朝確實有一條溝通東西的商路存在。 |
||||||||
小組總結論 |
組長根據小組展示記錄表及課堂表現對小組進行點評和總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