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組原創試題27題
[日期:2024-03-11] | 作者:歷史組 次瀏覽 | [字體:大 中 小] |
課標要求:
-
內容要求:
通過了解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的開辟,知道西漢從建立之初的社會殘破發展到國力強盛的變化及原因;認識新航路開辟的世界影響,理解世界逐漸形成一個整體;
-
學業要求:
(1)能夠知道中國古代遺留至今的各類史料是了解和認識中國古代歷史的證據,能結合語文、地理、藝術等課程,嘗試運用史料說明問題;(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2)能夠對中國古代歷史的重要事件(絲綢之路)形成合理的想象,進行初步分析,認識其意義和影響;(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3)通過了解中國古達文明的輝煌成就,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價值和突出優勢,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唯物史觀、家國情懷)
27題.自漢代以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連綿不絕,新時期,“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為中外經貿往來譜寫了新的篇章,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5分)
【絲路回響】
-
材料一:
-
圖1是某同學學習了“一帶一路”相關知識后創作的漫畫,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該漫畫有何寓意?(4分)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圖2銀盒有何史料價值?(2分)
答案:絲綢之路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新時期,“一帶一路”戰略提升了中外經貿往來的品質;中國制造影響全球。該銀盒是印證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港口的一手史料。
【絲路好物】
材料三:16世紀,玉米傳入中國,稱為“番麥”,又稱“御麥”。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徐光啟的《農政全書》中都有記載。至今,四川一帶仍稱玉米為“御麥”。與此同時,番茄、
甘薯、馬鈴薯等農作物也相繼傳入中國。
——摘自王小甫、范恩實《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
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玉米傳入中國的歷史背景和條件;(2分)觀察圖3,分析這些作物的傳入對清初社會發展產生什么影響(1分)
答案: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全球物種的交流;鄭和下西洋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明代海外貿易的發展。這些作物的傳入促進了清代初期人口的增長。
【絲路申遺】
材料一:2014年6月2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第38屆大會會通過決議將“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地跨三個國家,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和吉爾吉斯共和國。構成路網申遺要素的22處遺址在中國,其中陜西省7處、河南省4處、甘肅省5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6處。
-
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如果你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請給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理由(4分)
答案: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郭家河地區的貿易與文化的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至今仍對亞歐經貿往來發揮著重要作用。
【絲路新聲】
材料四 絲綢之路最初是軍事路、外交路,漢武帝派使臣聯合西域的大宛、烏孫、大月氏等國,成立了一個松散的合作聯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勢力。之后是民生路、商業路、世貿路,再之后發展成了當時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物質交流的同時,中國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問交集共生。
——穆濤《漢代的政治豐碑和國家隱痛》
-
綜合上述材料,指出當今我國提出“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現實意義(2分)
答案:“一帶一路”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是增進理解信任、加強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誼之路。中國政府倡議,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理念,全方位推進務實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