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煉重點 必備知識:基于教材深研教材

[日期:2024-04-13] 作者:歷史組 次瀏覽 [字體: ]

人教版2016年初中歷史教材(以下簡稱教材),依據2011年課標編訂,是全國統一使用的三科教材,共6本,中國史4本,世界史2本。下面從三個方面談談教材的編寫理念與框架。

(一)凸顯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

 統編歷史教材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與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緊密結合起來,將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判斷融入對歷史的敘述和評判中,凸顯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

 1、認識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趨勢,融入國家主權意識教育,培育民族精神。

七年級教材以中國古代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為主線,通過秦統一中國、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隋唐的統一、明清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等相關史事,幫助學生明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發展進程的脈絡與特點,明晰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趨勢,認識國家統一的重要性,形成國家認同。教材通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的發展,引導學生從中華民族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大視野理解中國歷史上各民族之間交往、交流與交融的史實, “認識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我國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與共,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共同推動了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自秦朝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以后,歷代朝廷都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轄。經過歷朝的經營,實現了對新疆、西藏、東北、西南等邊疆地區,以及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南海諸島等的有效治理。統編七年級歷史教材選取了大量的史事,對我國固有的領土和領海主權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說明,通過《秦朝形勢圖》、《三國鼎立形勢圖》、《東晉形勢圖》、《唐朝前期疆域和邊疆各族的分布圖》(669年)、《五代十國形勢圖》(后周時期)、《北宋形勢圖》(1111年)、《金、南宋、西夏對峙圖》(1142年)、《宋代海外貿易圖》、《元朝疆域圖》(1330年)、《明朝疆域圖》(1433年)、《清朝疆域圖》(1820年)等,較為直觀而又系統地呈現了我國歷朝歷代對釣魚島、南海及南海諸島擁有主權的歷史沿革,加強國家主權意識教育。

教材還透過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等史實,展現中華民族勇于反抗外來侵略,捍衛國家主權的優良傳統。教材力求引導學生通過中國古代史的學習,正確認識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的歷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締造的,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根本保證,從而培育民族精神。

2、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碩成果, 融入傳統文化教育,增強文化自信。

 統編七年級歷史教材彰顯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明成果。如,介紹了孔子“仁”的學說,闡釋了孔子“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思想內涵;闡釋了孟子“仁政”的學說及其“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治國理念;河姆渡人種植水稻、中國文字的起源、都江堰的修建、造紙術的發明、祖沖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和火藥的應用等科技成就的史事,彰顯了我國古代豐碩的文明成果及其特色,幫助學生認識其在歷史上的作用與影響,引導學生從文化發展的視野理解中華文明的進步,感悟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增強文化自信。

3、認識中國古代的中外交流,融入國際理解教育,形成世界視野。

 歷史上的中國,并不是孤立、封閉地發展的,中外交流始終在進行著。教材通過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佛教的傳入豐富了中國文化、東晉南朝時的海外貿易、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宋元時期的中外交通等相關史事,再現了中國古代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以及對外關系,幫助學生了解古代中國不同歷史時期對外開放的歷史發展軌跡,認識中外交流促進了中華文明的發展,同時也把中國古代的文明成果傳播到世界各地,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國際視野和世界意識。

(二)關注學生的思考與體驗

教材力圖通過多種形式展現豐富的歷史面貌。正文呈現的是歷史的核心主干內容,設計了單元導語、課前引言、相關史事、材料研讀、人物掃描、知識拓展、課后活動等輔助欄目拓展正文內容,并附上大量的插圖。這些教材輔助系統的設置, 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究欲望, 引發學生的思考與體驗,拓展學生的知識與視野。多種呈現方式和活動形式,為學生的學習提供素材,搭建平臺,實現了由教材向學材的逐步轉變,充分發揮導學功能,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1、課前引言:激發興趣,引導參與。

 基于初中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統編七年級歷史教材注重文本的生動性、可讀性和趣味性,每篇課文都精心設計了富有啟發性的課前引言,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引導學生參與學習。引言有的巧設懸念, 有的妙趣橫生,有的叩擊心弦,有的睿智而富有啟發性。如,第3課《遠古的傳說》課前引言設計為:

在中國古老的傳說中,炎帝和黃帝有很多創造發明,他們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后來的堯、舜、禹,是著名的部落首領,贏得當時許多部落的尊重。這些傳說反映了什么樣的歷史呢?本課將結合考古發現,揭示古老傳說背后的故事。

該課前引言睿智又有懸念,學生通過這段引言可以產生許多的思考。

2、材料研讀:史料實證,論從史出。

史料即“歷史資料”或“歷史材料”, “沒有史料和證據就沒有歷史”。統編七年級歷史教材凸顯歷史學科特色,每篇課文都精挑細選了適合初中學生認知水平的相關史料,引導學生學會從材料中提取信息,學會像歷史學家那樣去探究和分析歷史問題,逐漸習得歷史研習的基本方法, 初步形成重證據的歷史意識,進而提升歷史思維能力。如,第11課《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中提供的材料研讀為:

 

 《漢書· 食貨志》記載, 西漢剛建立時,“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通過該材料向學生展現了西漢建立初期的社會狀況。西漢建立之初,由于多年戰亂的影響,人民流離失所,實現不了溫飽,人口銳減,面臨諸多的社會問題。該材料短小精悍,由小及大,有助于引導學生學會回到歷史的“現場”去思考歷史問題,深刻理解漢初統治者實施休養生息政策的迫切性。

3、相關史事:拓展閱讀,自我感悟。

相關史事欄目是統編七年級歷史教材的一大亮點,該欄目豐富了教材正文的內容,向學生展示了更為豐滿的歷史面貌。如,第11課《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中提供的一則相關史事:漢文帝在歷史上以節儉著稱。他剛即位時,有人獻千里馬,他拒絕接受,還下詔表明不接受獻禮。對修建他的陵墓,漢文帝要求不許用金、銀、銅等裝飾,只可用瓦器。該史事結合教材的敘述,向學生提供了較為豐滿的人物形象,有助于學生感悟漢文帝的人格魅力,更好地理解“文景之治”,起到寓教于史的作用。

七年級上冊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在知識拓展欄目也為學生提供了如下的資料:

中國南海諸島包括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中國人民在南海的活動已有2000多年歷史。中國最早發現、命名和開發利用南海諸島及相關海域,最早并持續、和平、有效地對南海諸島及相關海域行使主權和管轄權。秦漢時期,中國已有大規模的遠洋航海通商和漁業生產活動,南海已成為當時重要的海上航路,中國人民頻繁航行于南海之上,最早發現了南海的島嶼礁灘,并予以命名。

學生閱讀以上史事,結合教材“清朝的疆域”正文敘述及教科書插圖《清朝疆域圖》(1820年),可進一步領悟我國擁有釣魚島、南海及南海諸島主權的歷史沿革,對釣魚島、南海及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屬于中國領土進行有理有據的解讀,既學會論從史出,又可聯系時政,增強國家主權意識。

4、課后活動:巧設情境,拓展思維。

統編七年級歷史教材課后活動欄目的內容設置,不再是以往簡單地強調課堂學習內容的檢測性練習,取而代之的是通過巧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自主參與和深入思考,由此延伸和拓寬了學生課后歷史學習的空間,有助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使課堂教學與課外自主研習實現有機鏈接。如, 七年級上冊第11課《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中設計的課后活動為:

漢文帝時,大臣賈誼上書建議“驅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大臣晁錯提出“務民于農桑,薄賦斂”。文帝采納了他們的建議,提倡以農為本。想一想:為什么要實行以農為本的政策?

該問題設計,注重引導學生結合史料及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歷史問題,學會回到歷史的情境中理解當時實行重農政策的必要性,有助于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認識歷史,加深對歷史的理解,拓展學生的歷史思維。

(三)聚焦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

“用教材教”是新課程教學改革以來提倡的教學理念,統編七年級歷史教材“或直接,或間接,或明顯,或隱含地為教師教學創造條件、構建平臺”,有助于教師通過課堂教學培育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

1、以唯物史觀指導初中歷史教學

統編七年級歷史教科書依據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對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進行科學、正確的闡釋,客觀分析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對歷史問題進行實事求是的解釋和評述”。教材上冊第6課《動蕩的春秋時期》,通過“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王室衰微”“諸侯爭霸”三個子目,引導學生明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大變革,首先源于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變革。隨著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私田的開墾,井田制的瓦解,加速了分封制、宗法制的瓦解; 舊的經濟基礎逐漸瓦解,周天子失去了控制各諸侯國的手段和實力,繼而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隨后的第7課《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和第8課《百家爭鳴》中,教材進一步闡明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在新興地主階級的推動下,改革、變法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最終在戰國時期確立了地主階級的統治。在這一過程中,代表不同階級、不同階層的思想家紛紛提出了各自的思想主張和治國方案,形成了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面。

教材還注重引導學生用全面的、發展的觀點辯證地分析歷史問題。第9課《秦統一中國》,教材濃墨重彩地敘述了秦始皇鞏固統一的各項措施,肯定了秦始皇的這些措施對于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展所起的歷史作用。第10課《秦末農民起義》則敘述了秦始皇統治具有急于求成和暴虐的特點,論述了秦的暴政是導致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統編七年級歷史教材以發展社會生產力,維護國家統一為主線,將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判斷融入對歷史的敘述和評判中。教師應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引導初中學生在具體史實的學習中,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建立國家意識、民族意識、歷史意識和公民意識的觀念。

2、立足時序,建立時空觀念

時序從縱向反映出歷史現象發生的前后順序及其演變的因果關系,是構成歷史的基本要素。因此,時序性是歷史學科的基本特征。統編七年級歷史教材“遵循時序編寫歷史教材的原則,即按照從古至今的順序,敘述歷史發展的基本進程,清晰呈現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與脈絡,傳授最基礎的歷史知識,幫助學生逐步建立時序概念。”“在立足時序的前提下,教科書在不同的時段適時地配置了各類歷史地圖, 從不同角度幫助學生了解歷史發展進程的空間背景。”

引導學生在歷史的時空下思考人類歷史發展變遷的軌跡,是初中歷史教學的一個基點。教師在使用統編教材的過程中, 應注重引導學生“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建構事件、人物、現象的相互關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把歷史事件與相應的時間段相對應,讓歷史的時序思維成為學生了解歷史事件、分析歷史問題并推導出合理結論的基本方法。”[5]當然,歷史本身是復雜多變的,受教材編寫的篇幅所限,有些史事未能以時空為經緯展開充分的敘述,這就需要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予以適當的拓展與補充。如,七年級下冊第18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教材寫道:明朝末期,荷蘭殖民者趁明朝國勢衰敗之時,出兵侵占了我國寶島臺灣,在臺灣實行殖民統治。在這里,涉及新航路開辟后西方殖民者殖民擴張等時空敘事,需要教師補充相關史實, 幫助學生建立時空觀念以更好地理解荷蘭殖民者入侵臺灣和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歷史背景。

3、與教材文本“對話”,培育學科素養

教材是教與學的重要“媒介”,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學材,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優質資源,精心組織學生與教材文本展開“對話”,在“對話”中獲取歷史信息,了解那個時代的人和事;并利用教材提供的史料嘗試重構過去的歷史,從而培育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學科能力。譬如,引導學生觀察《半坡人面魚紋彩陶盆》,并充分發揮歷史想象力,認識到古代半坡原始居民在許多陶盆上刻畫的圖案,應與當時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由此引導學生推斷當時的生產生活狀況、原始繪畫和審美情趣,從而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是人類第一次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改變物質材料的性質,實現了“火”與“土” 的神奇碰撞,從而大大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揭開了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的新篇章。

 

国产综合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麻豆,免费一级高清无码黄片,国产欧美A∨一区二区,国产精品对白清晰受不了了
正在播放国产AV | 中文字幕乱老妇女一视频 | 免费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 五月开心亚洲综合在线 | 一本大道香蕉中文在线精品 | 亚洲一线高清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