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凌:深度學習在歷史課堂中發生——以“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教學案例(人大復印報刊資料轉載 )
[日期:2024-09-18] | 作者:歷史組 次瀏覽 | [字體:大 中 小] |
深度學習是相對于淺層學習和機械學習的一種基于高階思維發展的學習過程,具有活動與體驗、本質與變式、遷移與運用、聯想與結構、價值與評價五個方面的特征,這五個特征可以作為深度學習是否發生的重要判斷依據。本文針對目前高中歷史課堂知識導向的現狀,以歷史選擇性必修1第17課“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教學為例,根據深度學習的五個特征,以問題為導向出發,構建具有深度學習特征的高中歷史課堂,以促進學生的發展。
“活動與體驗是深度學習的核心特征,活動指的是以學生為主體的主動活動,體驗是指學生在活動中生發的內心體驗”。如何把書本上靜態平面的文字通過活動轉化為生動立體的體驗,使知識成為學生的認知對象與思維成長的載體,是教師需做的功課。根據深度學習理念,學生只有主動、真實、積極地進入學習情境,在參與情境的過程中發生的內心情感體驗,才有助于完成學習內容的內化。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一課第一目“歷代戶籍制度演變”教學,理應從秦獻公“為戶籍相伍”而起,順歷史線索講解演變之勢,然而筆者認為,可打破定勢,先從宋朝戶籍制度入手。土地、賦稅與戶籍制,是中國古代社會的重要因素,后兩者尤其密不可分。此課的前一課先講賦稅,也是這個道理,學習過賦稅制度演變后,學生對“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這一趨勢當有所了解,而這種變化,正是自唐均田制難行,兩稅法“惟以資產為總,不以丁身為本”后愈益清晰的,即征稅由人丁向土地轉移。
戶籍制度變化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土地制度的變化,以及由此帶來的賦役制度的改變,這需要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實際上,“唐宋之際,隨著我國封建社會由自身前期進入它的后期階段,我國農民階級的內部構成也由以中古農奴(莊園經濟中的部曲地客為其代表)和中古自耕農(依附于國家的均田戶為其代表)為主過渡到以契約佃農(五等版簿下的客戶和部分無地、少地下戶為其代表)為主。這個變動當然是社會經濟關系發生變動的結果及其表現,然而它反過來給予我國封建后期的階級關系、經濟形態、社會結構、賦役政策乃至農民戰爭等方面以極大的影響。”自兩稅法提出“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的原則,特別是北宋太宗至道年間形成以主客戶對稱為基本特征的“五等版簿”之后,主戶與客戶皆齊民成為事實,宋朝賦役攤派也因此出現了突破性變化,王曾瑜指出,宋代鄉村賦役攤派有四種方式:按田地多寡肥瘠、按人丁、按戶等、按家業錢和稅錢,除人丁外,都是以財產為攤派標準,常是混通攤派。
依教材敘述,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主要變化發生在東晉南朝、宋朝和清朝三個時期,而東晉南朝戶籍制度與前代相比,沒有質的變化,且非課本正文敘述,突破宋朝戶籍制度變化的原因及趨勢,清朝戶籍制度的變化便易理解。
因此,筆者認為從宋朝戶籍制度入手較為合適。
同時,北宋中葉的士大夫中,有“主戶益耗,客戶益多”之說,反映出客戶比重確在增長;而涉及宋代戶籍內容,課本敘述如下:
宋朝戶籍分主戶與客戶。主戶指擁有土地、繳納賦稅的稅戶,客戶指沒有土地的佃戶。北宋初,客戶占總人口的 40%,到 1072 年,客戶所占比例下降到 30%,為國家承擔賦役的主戶人口所占比例也就相應上升了。
二者顯有矛盾,真相如何?教學中恰可設置懸念。利用好奇心來吸引學生,營造探究真相和破解問題的興奮感,激起學生思維動力。而且此真相背后原因的破解,是要從古代政府管理戶籍的根本目的是為征發賦役入手,也是現象與本質的關系。
筆者試以問題為導向,激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此處首先從身份定義入手。
設問1:
鄉墅有不占田之民,借人之牛,受人之土,庸而耕者,謂之 。
此處把材料——原先作為客戶定義的輔助性說明,轉為由學生讀懂材料后,能結合教材關于宋朝戶籍制的內容,主動構建的學習情境,試圖引導學生由旁觀者轉為參與者;宋朝的戶籍制敘述起點是主戶,從填充客戶入手,是為設問3和設問4中客戶占比的相關思考做伏筆。
設問2:
宋朝主戶和客戶的區別?
這是基本設問,指向二者特征。學生可以明晰課本上闡述的客戶和主戶的概念,在此基礎上明確二者區別,即以是否擁有土地以及繳納賦稅為區分。此設問是鞏固,也是過渡和鋪墊。
設問3:
宋初,客戶占總人口的40%,觀察教材數據,到1072年,客戶所占比例是上升還是下降?
此處把教材的陳述句改成疑問句,預設學生的答案有正、反兩種。回答客戶占比下降的一般是看過課本敘述的機械反應,回答客戶占比上升者受必修教材影響,認為宋朝政府適當放松了對社會的控制,“貧富無定勢,田宅無定主”,不抑兼并,是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的結果。
筆者繼續給出材料:
到了北宋中葉,土地兼并呈現出更加劇烈的局面。
這是北宋中期土地兼并加劇的事實。
設問4: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北宋中期土地兼并急劇發展,一般認為是客戶占比增加,為何課本的數據卻相反?
課本敘述的北宋初期到1072年客戶占比減少,主戶占比增加,與學生原有的客戶比重增長的認知不符,引發認知沖突,當個體產生認知沖突時,心理上會處于失衡狀態,而擺脫這種失衡的心理困境就成為個體解決問題的需要和動機。“矛盾”如何破解?我們需要進入到探究的核心,即本質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