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義務教育統編歷史教材答問——徐藍教授訪談錄(轉載于《歷史教學》)
[日期:2024-10-09] | 作者:歷史組 次瀏覽 | [字體:大 中 小] |
采訪者:《歷史教學》編輯 王湉湉
問:徐老師,您好!請您先簡單說說,這次新教材的編修理念是什么?
答:總的說來,編修新教材的基本理念是守正創新。一是堅持教材建設是國家事權,要使修訂后的教材體現國家意志和國家對未來人才培養的要求,充分發揮歷史課程在培根鑄魂、立德樹人方面的獨特育人價值。二是根據《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具體編修義務教育歷史新教材。新教材要通過培養學生的歷史課程核心素養的五個方面——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達到義務教育歷史課程的培養目標。學生要通過歷史課程學習,明理、增信、崇德、力行,能夠從歷史角度關心國家命運,關注世界發展,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問:在這樣的編修理念下,新教材有哪些新變化?
答:新教材有不少新的變化和特點。這里僅指出三個方面。第一,繼續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以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形態演進學說和世界歷史理論,構建新教材的總體框架。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形態演進學說,是編寫教材的縱向線索,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歷史理論,是編寫教材的橫向線索。新教材按照通史體例,以縱橫交錯的編排,呈現基本史事,通過中外歷史上重要的事件、人物和現象,勾勒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發展的主要脈絡、基本規律和發展大趨勢,展現人類社會從古至今、從分散到整體、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歷程,以及豐富多樣的歷史文化遺產。這也是新教材的學術體系和知識的呈現方式。第二,繼續堅持以史育人。新教材在“五史”教育方面做出新的努力,比較完整地講述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中國共產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以史育人。第三,堅持全方位培養學生的歷史課程核心素養。一是根據新課標要求,運用大概念整合教材內容,使其結構化,有利于學生認識和理解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發展的規律和大趨勢;二是通過精心設計單元、課文、各種功能性欄目等,綜合發展學生歷史課程核心素養;三是增加學史方法,從方法論的高度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通過這樣的理念修訂編寫的新教材,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義務教育歷史教材知識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科學的世界觀和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為他們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國家棟梁之材打下扎實基礎。
問:能不能具體說明一下新教材在落實唯物史觀教育方面的努力?
答:在新教材中,社會形態的演進貫穿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在中國歷史中,新教材充分吸收了近年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我國考古新發現,以及中華文明起源的新的研究成果,通過介紹良渚古城遺址和陶寺古城遺址的考古發現,認為原始農業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人口增加,早期城市的出現,社會分工,私有制和階級出現,早期國家產生,等等,是中華文明起源和形成的基本標志,這就凸顯了唯物史觀關于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新教材專設“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一個子目,對此進行了具體介紹。新教材還通過對各區域文明起源形成時期的重要文化和中心性遺址的介紹,如黃河中游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遺址、靈寶西坡遺址,黃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西遼河流域紅山文化的牛河梁遺址,長江下游的良渚古城遺址,黃河中游的陶寺古城遺址和河南偃師的二里頭遺址等的介紹,認為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與發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因此,新教材將原教材中的遠古的傳說,修改為中華文明的起源,將“早期國家”與夏商西周奴隸制國家分開論述,使中國古代歷史的敘述更清晰,使學生初步認識中華民族具有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新教材還以時空為線索,依次敘述了我國經歷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漸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在世界歷史中,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的幾種社會形態的演進更為清晰。新教材于大約5萬年前現代人形成開始,依照時空順序,講述了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人類古代文明的產生與發展,中古時期西歐封建社會以及同一時期亞洲、美洲和非洲的歷史發展;15—16世紀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型過程中以新航路開辟為代表的重大事件,以及西歐國家的早期殖民掠奪;17—19世紀歐美資本主義的發生與擴展,工業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產生,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以及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和亞非拉的民族解放運動;20—21世紀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變化,社會主義的發展、挫折和奮起,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與發展,以及亞非拉民族獨立國家的發展,同時通過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引起國際格局和國際秩序重大變化,并指出世界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不可阻擋。關于貫穿新教材的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歷史理論,可以看到,在每一種社會形態下,都注意敘述促進人類相互交往的、相互聯系的、重要的、比較典型的歷史現象。例如,中國古代史中的絲綢之路,重點說明它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溝通中外貿易和文化交流起到很大促進作用;對隋唐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說明當時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具有影響力的強大國家;宋元明時期的對外交流,范圍更廣更大,展現了中國的富庶和先進,激起歐洲人對中國的向往。在世界古代史中,依次敘述了大帝國在不同文明之間交流、交往、交融中的作用,以及強化世界區域聯系中的作用。如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等等,直到15世紀末16世紀初新航路開辟,使世界主要大洋和大洲之間建立了直接的海上聯系,世界逐漸聯成一個整體,進而產生了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新教材以縱橫交錯的整體框架和立體的敘事結構,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義務教育歷史教材的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使歷史教材成為唯物史觀教育的重要支點和組成部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問:新教材的學術體系,反映了我國學術界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怎樣的認識?
答:新教材之所以特別強調唯物史觀,不僅是因為唯物史觀是歷史課程要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第一個重要方面,而且是基于我國學術界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認識。首先,中國學術界繼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形態演進學說。馬克思于1859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指出:“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希臘羅馬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做是經濟的社會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過程的最后一個對抗形式,這里所說的對抗,不是指個人的對抗,而是指從個人的社會生活條件中生長出來的對抗;但是,在資產階級社會的胎胞里發展的生產力,同時又創造著解決這種對抗的物質條件。” 由此可以看到,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形態演進學說,根據人類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基本矛盾的不同性質,把人類歷史發展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最終發展到共產主義社會幾種社會形態,它們構成了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發展的縱向序列。盡管不是所有民族、國家的歷史都完整地經歷了這幾個階段,但是這個發展總趨勢具有普遍性、規律性的意義。其次,中國學者對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歷史理論,有了新的認識。面對改革開放后紛至沓來的各種史學理論和史學方法,人們重讀經典作家對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論述,發現他們不僅注意到社會形態的變化,也注意到世界形成一個整體即世界歷史的形成過程,從而對作為唯物史觀組成部分的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即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歷史觀有了新的認識。馬克思、恩格斯早在1832年就在他們首次發表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近代資本主義大工業創造了世界市場,從而“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因為它使每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的每一個人的需要的滿足都依賴于整個世界,因為它消滅了各國以往自然形成的閉關自守的狀態”,“各個相互影響的活動范圍在這個發展進程中越是擴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而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馬克思還在1857年撰寫的《經濟學手稿》中指出:“世界歷史不是一直存在的;作為世界史的歷史是結果。”由此可以看到,人類歷史的發展,不僅有社會形態的演進,還有人類社會是如何從相對分散、孤立的人群,逐漸成長到今天已經形成一個息息相關的整體的世界,即世界一體化的過程的。2018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的講話中指出,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思想,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思想,還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于世界歷史的思想。他還引用馬克思、恩格斯所說:“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習總書記還認為:“馬克思、恩格斯當年的這個預言,現在已經成為現實,歷史和現實日益證明這個預言的科學價值。”因此,根據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歷史理論對人類歷史進行敘述,是敘述世界歷史在時空方面的橫向發展線索,它與社會形態演進的縱向線索共同成為我們構建新教材總體框架的不可缺少的部分。這兩條線索互為條件,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縱向的重大歷史現象會對橫向發展形成制約,橫向發展也會對縱向發展產生反作用,共同推動著人類歷史發展。
問:剛才講到,新教材根據新課標要求,運用大概念整合教材內容,使其結構化。對此,您能不能再具體介紹一些?
答:我先簡單介紹一下什么是大概念。大概念是指那些能夠將分散的知識、技能、觀念等聯結成為整體,并且賦予它們意義的概念或觀念。教材中的大概念是課程內容所要圍繞的核心和基石,處于教材內容的核心位置,對學生學習具有引領作用,有利于學生認識和理解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發展的規律和大趨勢。因此,在教材結構上,新教材根據新課標要求,采取通史體例,并圍繞能夠統領每個學習板塊的大概念設立教學單元,階段性呈現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教學內容,展示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歷史》七年級上、下冊以“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作為中國古代史的大概念,講述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與發展具有多元一體特征;同時說明到1840年鴉片戰爭前的5000多年中華文明的演進,以及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起源、建立、鞏固、發展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八年級上冊以“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程”作為中國近代史的大概念,敘述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100多年的歷史,重點講述列強侵略中國,中國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對外反抗列強侵略,對內反對封建專制統治,最終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的歷程。八年級下冊以“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作為中國現代史的大概念,突出講述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歷程,突出改革開放,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大發展,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正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說明的是,新教材改變了過去八年級上、下冊體例不夠統一的問題,改變八年級下冊以通史加專題史結合的體例,完全按通史體例進行編排。根據《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教材單元結構按照黨史四個階段的劃分安排:八年級上冊第四至第七單元,講述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的歷史,八年級下冊第一、二單元講述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歷史,第三至第五單元講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歷史,第六、七單元講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歷史,將原來教材中“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三個專題單元的內容融入對不同時期歷史的敘述中。這樣的調整和變化,更有利于突出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和階段性特征,更有利于學生了解新時代黨和國家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同時引導學生建立清晰的歷史時序,更好把握歷史發展的規律和趨勢。《世界歷史》九年級上、下冊以“區域文明的多元發展”作為世界古代史的大概念,以“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作為世界近代史的大概念,以“戰爭與革命、和平與發展”作為世界現代史的大概念,講述從早期人類出現、多元文明產生,直到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的發展,以及世界逐漸形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完全意義上的世界歷史終于形成。在講述世界近現代歷史發展進程中,涉及資本主義的發展變化、社會主義的曲折發展與積極奮起,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帝反殖、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以及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當代部分還從歷史發展大趨勢的高度,講述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容。新教材根據大概念建立了結構化的學習內容,比較完整地講述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中國共產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引領學生形成合理的歷史知識框架,避免碎片化,以利于學生理解史事之間的各種聯系、掌握歷史發展脈絡、看清歷史發展規律和趨勢,從大的方面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要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的要求,進一步為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打下基礎。
問:除了加強唯物史觀教育,新教材在綜合發展學生其他歷史核心素養方面,還做出了哪些新的努力?
答:新教材還有一些重要舉措。1. 注重整體設計,注重各單元、各課、各子目之間的邏輯關系和內容之間的關聯。新教材基于歷史學科時序性的基本特征,從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該學段歷史課程的思想性、基礎性出發,在編纂體例上注重整體設計。一是按通史體例編纂,根據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發展歷程,根據時序的發展和空間的聯系設立單元內容,基本的必備的知識以“點—線”結合呈現。“點”是具體生動的重大史事,“線”是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并觀照相對較長時段的歷史;二是單元的設計與新課標中學習內容要求所列出的專題基本相對應,在重大史事和基本線索的基礎上呈現相對完整的知識結構。新教材的目錄能清晰顯示單元之間的編排邏輯和內容結構。2. 精雕細琢課文正文,創新功能性欄目設計,緊扣綜合提升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目標。新教材的課文正文,努力在符合初學歷史的初中學生心理特征和認知發展規律的前提下,使內容線索清晰、層次分明、史事具體生動、史論結合、重點突出,語言精練,使教材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基礎性、科學性、系統性、可讀性、適用性。教材通過有理有據地講述史事,使學生能夠通過閱讀教材,感知連貫的歷史思維和歷史表達,從而提高對史料實證的認識和理解歷史、解釋歷史的能力。同時,教材中始終貫穿的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也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3. 創新設計功能性欄目,緊扣綜合提升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目標。【單元頁】包括三個內容:一是單元導語,概述本單元的主要內容和歷史脈絡,幫助師生在教學開始之時就知曉和把握本單元內容概貌和必備知識;二是新設【時間軸】,按時序呈現本單元重大史事,幫助學生把握該歷史階段的時空線索;三是提出學習建議,根據課標提出本單元的學習要點和核心素養要求,明確學習目標,使師生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數。【讀地圖】配合歷史地圖新創設的欄目,旨在引導學生識圖用圖,進一步加強對學生時空觀念素養的培育。【學史崇德】新創設的欄目,共有24位歷史人物。從歷史人物的言行或歷史故事中導出育人價值,使學生明理、修德、立志,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社會公德,體現中華民族價值立場和家國情懷。【學史方法】新創設的欄目。每冊教材均提供2~3個學史方法,介紹學史方法的基本內涵,并引用具體案例加以說明,引導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歷史方法解決歷史問題。從方法論層面幫助師生更有效地開展歷史教學。包括:如何從出土文物中獲取信息,如何掌握歷史紀年法,如何閱讀歷史地圖,如何讀懂文獻史料,如何把握史事要素,如何評價歷史人物,如何從歷史圖像中獲取信息,如何從重大歷史題材影視劇中獲取信息,如何建立歷史的縱向聯系,如何解讀統計圖表,如何制作歷史年表,如何建立歷史的橫向聯系,如何研讀經典著作——以閱讀《共產黨宣言》為例,如何寫作歷史小論文,如何利用網絡資源15個方法。學史方法是新教材的一個全新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新教材的一個亮點。【相關史事】原有欄目,進一步從時間和空間等角度,適當延伸歷史的寬度和廣度,補充、擴展正文內容,促進學生對不同時空條件下歷史的延續、變遷與發展的了解,進一步培養時空觀念。【材料研讀】原有欄目,進一步通過精選基本的典型材料并提出問題供學生思考回答,同時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素養。
問:新教材是如何落實新課標制定的學業質量的?
答:新課標在學業質量方面提出了三個維度的要求:一是掌握歷史發展中的重要史事;二是了解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各種聯系;三是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大趨勢。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三點。一是要整體把握學業質量標準,將其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二是重視課后活動。新教材以學業質量標準作為教學的評價標準,精心設計了課后活動,幫助學生復習鞏固所學內容,開展歷史探究活動,擴展歷史思維,循序漸進落實學業質量要求。一般來說,課后活動的第1題主要是對掌握重要史事的要求,第2題則主要以探究歷史的各種聯系,如古今聯系、因果聯系、橫向聯系、中國與世界的聯系等,并以認識規律、發展趨勢為主,比較靈活。例如:七年級上冊第17課“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民族的內遷”的課后活動,第1題為“西漢和西晉都分封過諸王。想一想:分封諸王對中央政府的統治會產生什么影響?”第2題為“據史料記載,西晉時期內遷各族主動認同中原地區的歷史與文化,如匈奴的鐵弗部自稱是大禹的后代。議一議:內遷各族認為自己與漢人同族同宗說明了什么?”再如:八年級上冊第21課“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的課后活動,第1題為“回顧所學知識,梳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歷史事件”;第2題為“在人民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克服重重困難,戰勝各種艱難險阻,用‘小米加步槍’的劣勢裝備打敗了美式裝備的國民黨軍隊,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結合所學知識,思考中國共產黨在人民解放戰爭中迅速打敗國民黨的原因”。在這兩個例子中,第1題都是對掌握重要史事的要求,第2題則要求學生探究史事之間的聯系和對歷史發展的影響。三是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學生在學業質量的三個維度的提升方面,不是分開進行的,而是三個維度的學習同時進行,即第一維度(史事·點)、第二維度(聯系·線)和第三維度(規律)的教學是同時進行的,而學生三個維度的水平也同時獲得提高。以新航路開辟為例。在講述新航路開辟這一史事時,會講到新航路開辟的若干原因和結果,這就講到了史事之間的聯系;在講到新航路開辟的結果時,會講到若干具體結果和該史事的世界歷史意義,前者推動了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后者是世界歷史形成的重要環節,這就涉及歷史發展的規律和大勢了。也就是說,當講述一個重要史事時,該史事發生的前因和導致的結果,就是在講各種聯系,而該史事的發生對歷史發展的影響,特別是大的影響,就是規律。
感謝您接受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