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牧航:培育家國情懷素養的教學反思(轉載于《歷史教學》)
[日期:2024-10-22] | 作者:歷史組 次瀏覽 | [字體:大 中 小] |
家國情懷素養包括“對生命價值的尊重”“對家鄉、民族、國家、傳統文化的感情”和“樹立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三個方面。訴諸實踐,把這些價值觀念和態度情感滲透到歷史知識的傳授中絕非易事,它不僅需要方法和技巧,也需要教師自身的人格感染力。
在高中歷史學科五大歷史核心素養中,家國情懷素養的培育是較難理解和實施的。從內容上看,家國情懷素養包括“對生命價值的尊重”“對家鄉、民族、國家、傳統文化的感情”和“樹立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三個方面。而從實踐上看,把這些價值觀念和態度情感滲透到歷史知識的傳授中絕非易事,不僅需要方法和技巧,也需要教師自身的人格感染力。在《中外歷史綱要》的教學中,我發現很多內容都與家國情懷素養的培育相關,需要我們認真發掘,用心設計。 一、對個體生命的尊重是歷史教育的基本價值 4月22日,在講授“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一課時,我發現了一個巧合——我要給學生講述的珂勒惠支正好是在1945年4月22日去世的。我是在這位偉大的德國版畫家去世76周年的忌日講述她的故事。在我備課的時候,還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為什么要講珂勒惠支?因為她跟第一次世界大戰有莫大的關系。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血腥、野蠻和殘酷,今天的學生是很難想象和理解的。對此,教材提供的材料有兩處:一是彩色照片《一戰墓地》,說明文字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極其殘酷的殺戮為主要特點。大約900萬人戰死,2000多萬人受傷,350萬人終身殘疾。德、俄、法、奧的傷亡人數占全部傷亡人數的66.6%。”二是輔欄“歷史縱橫”中的“一戰中的華工”,展示了黑白照片《一戰中的華工在英國軍官帶領下去前線挖戰壕》,欄目中的文字寫道:“約有3000名華工在這次戰爭中獻出了生命。在法國南部,有一個華工墓地,墓碑上大都有“勇往直前”鞠躬盡瘁”雖死猶生”流芳百世’等字樣,默默記錄著華工在一戰中的犧牲。”在這里,“900萬人”“2000多萬人”“350萬人”“3000名”等全都是抽象的數字,這些數字掩蓋了一個個曾經鮮活的生命,對學生不會有太大的觸動。 為了講清楚一戰對生命的巨大摧殘,我引入了兩個資源。 第一個資源是紀念一戰的郵票。作為一名有40多年郵齡的集郵愛好者,我收集了上千枚紀念一戰的郵票。郵票發行的時間集中在兩個年份,一個是一戰結束50年后的1968年,另一個是一戰結束100年后的2018年。這兩個年份的一戰郵票有兩個重要的不同點,第一是1968年只有意大利等少數幾個國家發行了紀念郵票,而2018年有幾十個國家發行了紀念郵票;第二是1968年的郵票多以抽象畫的方式呈現,而2018年的郵票半數以上呈現了真實的個體肖像。對于第一個不同點,我的解釋是——一個歷史事件過去了半個世紀,我們往往還不能看清楚其廬山真面目,而過去一個世紀后,我們對其思考的力度和認識的深度都大大加強了。對于第二個不同點,我花了更多的時間給學生講授:“在我的經驗中,很少有郵票選材能夠如此大量地把普通的、甚至不知名的真實人物搬到郵票上的。大家看看,這些人都很年輕,甚至非常英俊、漂亮,但他們的生命都消逝在那場惡戰中了。他們之中有士兵、護士、工人、水手,等等,可見各行各業都被卷入了戰爭中。你們再看這組郵票,呈現的全是在工廠里工作的婦女。一戰給婦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作機會,同時也無情地讓廣大女性深陷戰爭的苦海之中。” 第二個資源是重點介紹珂勒惠支。我跟學生說:“今天是德國偉大的版畫家珂勒惠支去世76周年的日子。為什么要講珂勒惠支呢?因為這是一位對中國現代版畫事業產生巨大影響的女性。大家看看珂勒惠支的代表作——《戰爭·犧牲》。一名赤裸的、消瘦的母親緊閉雙目,痛苦地交出了她的孩子。魯迅先生對珂勒惠支推崇備至,他把收藏的珂勒惠支版畫編輯出版,直接影響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版畫藝術的發展。”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版畫作品是中國藝術史上的一朵奇葩,黑白兩色的畫面盡顯粗獷凌厲的藝術風格,是反映全民族抗戰最具有感染力和傳播力的藝術形式之一。祖籍廣東番禺的版畫家李樺是其中的佼佼者。緊接著,我給學生展示了李樺的經典作品《起來》和《怒吼吧,中國》。一對照就可以看出,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版畫作品深受珂勒惠支的影響。 再回到珂勒惠支的作品《戰爭·犧牲》,我繼續跟學生說:“這幅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珂勒惠支自身的寫照。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她年僅18歲的兒子被迫參戰,僅僅數周后,就傳來了在西線陣亡的噩耗。兒子的去世給珂勒惠支帶來了終生都無法撫平的痛苦,也使她對戰爭充滿了強烈的憎恨。《戰爭·犧牲》所描繪的就是一個母親悲痛地獻出她的兒子、去為戰爭做無謂犧牲的恐怖場面。希特勒上臺后,珂勒惠支不斷受到迫害,但她仍堅持反戰創作。不幸的是,1967年4月22日,78歲的珂勒惠支在德國法西斯覆沒前夕去世了。4月22日,距離納粹德國投降的5月8日只有16天!她沒能等到勝利的那一天。一戰帶來了天文數字的人口傷亡,每一個數字背后,都是一個破碎的家庭;每一個逝去的生命,留下的都是無數個痛不欲生的靈魂。帝國主義的戰爭,使世界生靈涂炭、滿目瘡痍,產生了幾千萬的孤魂野鬼,也留下了幾千萬像珂勒惠支一樣痛苦不堪的母親。” 兩個資源的講授,耗時約8分鐘。兩個資源都聚焦于普通的生命個體,喚起學生珍惜生命、反對戰爭的情感。戰爭史教學最重大的意義,不在于讓學生識記一大堆將軍的名字、戰役的名稱,更不在于死記硬背戰爭的后果和影響,而在于培育尊重生命、捍衛和平的價值觀!課后,學生一如既往地圍上講臺觀看我帶來的畫冊和郵票,這是我最樂于看到的一幕。 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有賴于正確的學習方法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九、第十單元的內容分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和“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這兩個單元的編撰特點是——幾乎所有的圖片都是攝影照片。為此,我專門花了一節課的時間為學生講授了一個主題——“照片里的中國”。主題立意是通過照片的研讀,掌握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各個領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在進行這個主題設計的時候,我想最常用的思路就是把教材的照片給學生串講一次,但對于高中生來講,未免過于粗淺,不一定能夠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我還是決定通過“如何觀看歷史照片”的思路來處理教材圖片,即以方法論的引導來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 本課的設計包括兩大內容,一是“歷史照片為什么重要?”二是“如何觀看歷史照片?” 歷史照片為什么重要?我給學生的答案是——因為歷史照片與民族記憶密切相關。今天,我們能夠看到海量的歷史照片。歷史照片并非都是重要的,但教材所呈現的照片肯定是重要的。通過全國學生的學習,教材里的照片已經不再是個人的記憶,而是成了集體的記憶、民族的記憶。為了證明這個觀點,我給學生做了一個體驗活動。我逐一展示了12張照片的題目,問他們能否想象出該照片的形象。照片包括《白求恩在為八路軍傷員做手術》《毛澤東主席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雷鋒》《劉少奇與掏糞工人時傳祥握手》《十里長街送總理》《希望工程之大眼睛的女孩》《楊利偉走出載人航天飛船返回艙》等。“對于大多數照片,學生都能夠做出即時準確的判斷。通過這個體驗活動,我告訴學生,這些照片其實已經成為中國人的民族記憶。教材是形成集體記憶的關鍵渠道之一。教材里的照片不是點綴裝飾,而是十分重要的學習內容。若干年后,教材的文字內容不一定記得清楚,但教材的圖片一定會在頭腦中留下深刻、長久的記憶。 如何觀看歷史照片?這個問題足以開一門校本選修課程。從第16課“兩次鴉片戰爭”開始,我每節課都會給學生傳授一些觀看歷史照片的技巧。這些技巧包括了解照片拍攝的時間和地點,捕捉照片里的細節,思考照片里沒出現的內容,判斷攝影師所持的立場,對比觀看同一歷史事件的照片,研究照片是否被修改、剪裁過等。本節課我教給學生另外一個重要方法——想象自己身臨照片的場景之中。 照片給我們呈現的是一個真實歷史情境的影像,如果我們能夠想象自己身臨照片的場景之中、想象體會情境中的歷史人物的思想感情,那么這個影像就不再是與我們毫不相關的歷史表象,而是能夠幫助我們深入理解歷史事件本質內容的媒介。我重點講解的照片是《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在眾多抗美援朝的藝術作品中,這張照片和《志愿軍軍歌》的知名度是名列前茅的。這張照片所定格的歷史場景也就成了中國人的民族記憶。 如果單純從視覺沖擊力來看,教材的這張照片并不能給當代的學生太大的震撼,所以必須教會學生懂得如何去想象和感受。我跟學生說:“從照片中,我們能夠發現的細節是長長的過江隊伍中,沒有一個士兵有回頭的動作,都義無反顧地走向戰爭的前線。跨過這條江,就是異國他鄉,能不能再回來,那是未知數。事實上,很多志愿軍戰士沒能回來了。”我隨即給學生播放了一段抗美援朝紀念館副館長張校瑛女士的座談視頻。張副館長詳細地回顧了他們如何尋找這張照片拍攝的準確地點,如何采訪當地的老人:“我們在采訪時還遇見一位叫苗秀英的老人,抗美援朝戰爭的時候她是八九歲吧,她清楚地跟我們講,當時她媽媽給志愿軍戰士燒水,她就幫著端水給志愿軍戰士喝,其中有一個小戰士喝了一碗又一碗,苗秀英就問,叔叔你喝這么多水不覺得撐得慌嗎?然后這個志愿軍叔叔就說,鴨綠江水甜啊,叔叔過了江以后就不知道能不能再喝上家鄉的水了。”我繼續跟學生說:“這名小戰士在不在這張照片里,我們不知道,這名小戰士最后是否平安回國,我們也不知道。但我們知道,這張照片里的所有志愿軍戰士的心情都是和這位小戰士一樣的。看這張照片,我們不僅要關注望不到盡頭的隊伍所展現的浩大場面,更要想象隊伍中每一個人的所思、所想、所感,這才算是真正讀懂了這張照片。”講授《中外歷史綱要(上)》時,我哽咽過兩次,這是其中的一次。 教材寫道:“志愿軍涌現出楊根思、黃繼光、邱少云、羅盛教等30多萬英雄模范和功臣,他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匯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極大地鼓舞著全國人民為保衛和建設祖國而團結奮斗。”“我們既要記住烈士的英名,也要緬懷無名烈士的豐功偉績。在歷史學習中,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不是依靠一味地煽情和拼命地喊口號,而是依靠對一則則真實史料的扎實積累和深入理解。在本課中,面對照片這種類型的史料,我教給學生的學習方法就是換位思考,把自己想象為置身照片場景中的一員。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這種學習方法,我繼續給學生做了一個體驗活動。我給學生展示了6張照片,這是一組反映房屋拆遷的照片,記錄了從2019年3月至9月學校后門3幢樓房拆遷全過程。這是我在半年多的時間里在同一地點用相同的角度間斷地拍攝下來的。我跟學生說:“大家每天都從這個校門進出,目睹了城市發展的巨大變化。幾年后,這里將建成廣州市最大一個地鐵樞紐站。大家都是這一歷史的見證者。這些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歷史,現在大家可能沒有太多的感觸,甚至會覺得給我們的 出行帶來極大的不便,這組照片也沒有太大的新鮮感,但幾十年后,當我們重溫這些照片時,大家都能夠以親歷者的身份向我們的后代講述這一段歷史。我們的后人要看懂這組照片,就需要先理解我們這一代人的經歷和感受。” 所謂情懷,是指一種高尚的心境、情趣和胸懷。情懷的萌生,離不開具體的人和事。家國情 懷的培養,離不開與家國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更離不開能夠從歷史事件中滋生情感、提煉價值觀的敏銳心靈。有效地培育家國情懷素養的教學,就需要引導學生在心靈上與歷史上的壯闊事件、美好情感產生共振共鳴。 三、家國情懷素養的培育要分水平層次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體現了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可見,家國情懷教育的重要內容就是認同教育。所謂認同,是指充滿感情地去認可一個事物。認同教育與認知教育緊密相連,但又存在差別。“認知是認同的基礎,認同是認知的升華”。沒有知識支撐的感情是空洞的,沒有感情傾注的知識是僵化的。然而,無論是認知還是認同,不同的人之間也存在著水平程度的高低之分,因此,對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學習要求也就必然有所差異。 在備“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單元時,查閱《課程標準》的要求是了解“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我即時萌發了一個念頭——給學生提煉“盛唐氣象”這個主題。當我基本完成教學設設計后,才想起有必要去查閱一下初中教材,結果發現“盛唐氣象”是《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第3課的標題。這引發了我的思考——在高中和初中講授“盛唐氣象”有何不同? “盛唐氣象”中的“氣象”是指氣度、氣概、氣派、氣勢。這個概念的使用,意味著我們對隋唐社會的理解不能僅僅停留在知識的層面,更需要有較強烈的情感投入。換言之,我們不僅僅要記憶相關的史實,更需要萌生出對民族歷史和民族文化的敬畏感、崇高感和自豪感。那么,這種情感的投入有水平層次的差別嗎?《課程標準》把家國情懷素養劃分為兩個水平層次。我理解兩者有三方面的不同——高一級的水平層次更強調認識的廣度,如從中華民族的發展趨勢和世界歷史的發展歷程去理解問題;更強調認識的深度,如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更強調把認識轉化為實踐,如能夠將歷史學習所得與家鄉、民族和國家的發展繁榮結合起來。這三方面,就是我們區分初中和高中“盛唐氣象”內容的切入點。 從教材內容來看,初中的“盛唐氣象”一課從經濟、民族、社會和文學藝術四方面講述了盛唐氣象的諸多表現。這些內容在高中教材里均有涉及,但散見在第6 - 8課中。因此可見在高中教學中進行教材整合和主題設計的必要性。根據《課程標準》的水平劃分,我的設計也從三個方面展開。 首先是從中華民族的發展趨勢和世界歷史的發展歷程去理解盛唐氣象。我設計了兩組問題,一是要求學生對比教材里的《西漢形勢圖》和《唐朝前期疆域和邊疆各族分布圖》,提問:“你認為與漢朝相比,唐王朝的邊疆環境發生了什么變化?”二是要求學生填寫表格,從主流思想文化、文化創造的主體、文化創造的區域和中外文化交流四個方面對比分析漢、唐文明的差異。目的是讓學生有更加開闊的視野去認識唐文明的恢宏博大。 其次是從汲取經驗教訓的角度去:從汲取經驗教訓的角度去理解盛唐氣象。初中教材對盛唐氣象的時間定位為“唐前期的100多年中”,但在高中教學中可以拓展時間的跨度和概念的內涵。我借用了北京大學袁行霈教授的觀點,引導學生理解盛唐氣象兩個階段和兩方面的表現——在前期,盛唐氣象主要表現為:投身于社會和政治的熱情,躍躍欲試的參與意識,強烈的自信自尊,昂揚奮發的精神面貌;到了后期,盛唐氣象主要表現為:敏銳的洞察力,暴露社會矛盾的勇氣,對國家的責任感,以及對社會危機即將到來的憂慮。根據這個視角,對盛唐氣象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而是對整個唐代的歷史發展有整體的認識,對唐代的所有歷史事物也有更加深入的反思。 最后是從實踐的層面歷史學習的實踐主要包括閱讀、寫作、參觀考察活動等。教材第 8 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的“學習拓展”欄目提出了一個實踐建議:“選讀杜甫作品中與當時歷史現實有關的詩篇, 體會其史料價值。”根據這個要求,我給學生開列了書單。關于杜甫的傳記,比較經典的是馮至的《杜甫傳》,但該書被列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初中段),不少學生在初中階段也確實閱讀過了。對于高中生,我根據自己的閱讀收獲由重到輕推薦四種:黃珅編注《杜甫詩選評》(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年版),宋紅著《杜甫游蹤考察記》(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年版),左雙林著《朝圣:重走杜甫之路》(東方出版社,2018年版), 賴瑞和著《杜甫的五城:一位唐史學者的尋蹤壯游》(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此外,在參觀考察方面,2021 年初,廣東省博物館舉辦了“唐蕃古道——七省區精品文物聯展”。我建議學生們去觀看展覽,并且結合張安福著《唐蕃古道——重走文成公主西行路》(廣東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撰寫觀后感。 一般說來,無論是對教師還是對學生,不斷擴大知識面是相對容易達成和評價的,而不斷提升情懷涵養則是較為困難的。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培育能夠達到哪個程度?這跟教師的教學熏陶力度有莫大的關系。而教師的家國情懷素養能夠達到哪個水平?這取決于教師畢生的閱歷和修為。我們一方面要避免不可知論,要承認家國情懷素養的培育有共性的規律(如《課程標準》里的素養水平劃分),另一方面也要鼓勵教師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追求有個人風格的教學方法。關于隋唐文明的教學,我依據《課程標準》的指引確定了價值主題 深化了概念理解 布置了實踐任務。這僅僅是我個人的嘗試,相信老師們通過深入研究一定能夠設計出更加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