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初中生物教材的特色與改進
[日期:2015-04-07] | 作者:生物組 次瀏覽 | [字體:大 中 小] |
項目名稱 |
新世紀版《生物學》教材的特色與改進的分析與研究 |
申請者 |
福建 東山第一中學 林立雄 |
申請日期 |
2003年3月2日 |
起止日期 |
2003年3月至2004年12月 |
項目組主要成員 |
福建東山一中 林立雄 |
審批單位 |
北京師范大學“新世紀”(版)《生物學》課題研究專家組 北京師范大學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總編委會 教育部北京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 |
結題報告:
北師大版初中生物教材的特色與改進
摘要:教材的改革是生物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而教材的好壞直接影響整個教學活動過程,其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我們使用北師大版初中生物教材2年多以來,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通過查閱資料、調查訪問、教材比較等方式開展研究,總結一些教育理論和教學經驗,以期能夠對北師大版初中生物教材特色進行較系統的分析和把握,同時探索出一些更適于廣大中學生心理特點及中學生物學教學的新的內容和方法。希望能為新課程改革和實驗中貢獻綿薄之力。
通過研究我們感覺本套教材特色很多,總體上比其它現行的版本好,這也是我們堅持使用北師大版教材的原因。由于是新教材,再加上地域差異、人文差異、經濟差異等因素影響,必然會存在許多“不合口味”的地方。
俗話說:“眾口難調”,更何況是對于一套要在全國范圍推廣使用的新教材。在這里,我們根據這2年多的探索,對北師大版初中生物教材的特色和改進也提出一些心得和粗淺的看法,不足之處還請多多諒解。
一、本套教科書的特色和優勢
1.充分體現《課標》精神
教材編寫是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為指導,以《生物課程標準》(簡稱《課標》)為依據,充分體現了課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指導思想以及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目標和內容要求。
新教材在內容總量上進一步刪減,克服了“繁”“難”“偏”“舊”的弊病;編寫中注重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突出人與生物圈關系的主線;強調學生在生物學知識、科學探究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思維品質以及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的認識等領域的全面發展;體現以人為本。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廣大農村。可以說教材的定位是準確和恰當的。
2.突出探究性學習活動和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
在知識大爆炸的今天,學習不再僅僅是知識的習得,更重要的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突出探究性學習活動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前提,是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一個重要方面。強調探究性學習是本次改革的亮點,各種版本的教材對探究性學習都做了強調,但我覺得北師大版本在探究性學習的強調尤為明顯和突出,體現在量多、面廣、貼近生活等方面。僅在七年級上冊就有30多個學生活動、15個建議活動,為教和學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
3.淡化了知識體系、突出人與生物圈的關系
生命自然界的復雜性之一是它的多層次性。細胞是一個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其下有細胞器、分子和原子;其上有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和生物圈。每一層次都可以成為獨立的研究對象和學科.這一層次和那一層次之間的關系又不可忽略。
從自然演化的角度來看,存在著病毒界、原核生物界、真核生物界,真核生物中又有真菌界、植物界、動物界等。每一界又有許多層次。它們都可成為獨立的研究對象,同時相互之間存在著聯系,涉及進化生態等多方面。而隨著細胞工程、基因工程的進展,更深入地研究和應用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規律,又突顯出來重要價值。
對于中小學生來說,了解生命科學,既不可忽略這種多層次性,又不可能去窮究多個層次――連生物科學家都不可能。更何況生命自然界是一個復雜的網絡,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依存。而人類是這個網絡最重要的一個成員,由于人口劇增,科學技術水平迅速發展,人類對生物、對環境的影響日益增大,其中破壞性的影響已日益凸顯,嚴重威脅到生物的生存,也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因此從教育的角度說,給于學生多一點還是少一點的生物學知識,雖然也須細細斟酌,但可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懂得尊重自然,愛護生物,并身體力行,這是現代人應有的道德素養。人――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是現代社會文明的追求,也是現代社會文化的重要特征。
4.改變了傳統教材的“繁”“難”“偏”“舊”
新教材除適當刪減了需要單純記憶的知識,不過分追求知識的系統性外,特別徹底地拋棄了從低等到高等、分門別類講述動植物形態、結構和生理的傳統體系與內容,從而大大減少了知識內容的分量,為學生主動探究提供了時間和空間。教材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處處強調從生活中的科學講起,同時又特別強調把所學知識運用于日常生活中,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十分符合七、八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與需要。
5.提供多樣化的教學策略,注重思維的啟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北師大版新的生物教材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采用了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包括探究學習、討論、合作學習、解決實際問題、模擬、角色游戲、收集資料、小資料、課外讀等。具體方法上還有比較、識圖作答、應用概念、因果推斷、歸納總結等。集科學、知識、趣味、實踐性于一體,體現了時代感和先進性,并且可讀性強,深受學生喜愛。
每章和每節的開始還設置了一系列的問題串,從學生已有的感知經驗出發,層層導入,擴大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想象的空間,同時把學生和老師在上課開始的2~3分鐘內就迅速地聯系到了一起,使學生充滿學習的激情和欲望。學生在多樣化的教學中不會感覺枯燥乏味,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
6.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教材從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生物及現象開始設計探究活動。首先選擇生活中常見的面包發霉這一現象開展“溫度對霉菌生活的影響”的探究活動,而且列出了詳細的步驟,并對活動步驟詳細的進行了說明。這種作法降低了探究的難度,讓學生從模仿開始,第三個探究活動“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則減少了提示,逐步增加了探究的難度。
教材常常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或經驗出發,用問題串的形式,逐步導入每節課中心內容。還有許多是通過活動或演示,讓學生產生親身體驗,再由學生得出結論的。這種作法,符合建構主義理論,遵循了由感性到理性,由直觀到抽象的教學原則。
7.教材體現了生物學知識的綜合
教材中把植物、動物和人的一些共同的特征綜合到了一起,減少了內容重復,加強了知識的聯系,如講到組織就把植物、動物和人的組織整合到一起,既便于理解生物體的結構層次,又便于學生區別、比較、聯系。八年級上冊生物的生殖和發育,以人的生殖和發育為重點,把動物的生殖和發育中一些典型的現象如昆蟲、青蛙、鳥類以及其他生物的生殖綜合到了一起。
8.體現了學科間的綜合
新教材在加強學科間的聯系很明顯,如以下相關學科內容的綜合:
美術 : 如八年級上冊第99頁 ,欣賞和評價有關遺傳性狀的漫畫中用了兩幅世界名畫讓學生欣賞,學生不僅僅觀察畫中所包含的生物的遺傳現象,而且會進一步了解漫畫的歷史背景、所反映的社會現象、以及畫家的繪畫技巧等多個角度、多方面內容。
數學: 教材中多處采用柱形圖、折線圖、曲線圖、分析表格等,體現了生物與數學的相關性,說明生物現象、生命過程可以用數學來進行研究、表達和體現。
天文、地理: 八年級上冊講到第31頁――動物的節律行為時,還以天文知識為鋪墊――“地球24小時自轉一周……”,“潮漲潮落,是月球的引力作用于海水的結果……”。
物理: 七年級上冊使用干濕計測量空氣濕度;講到光合作用時后面有小資料“物質的顏色”――七色光的形成,這與物理知識又產生了聯系。
化學: 涉及到原子、分子知識;葉脈書簽的制作中用到化學藥品氫氧化鈉和碳酸氫鈉;種子萌發釋放二氧化碳的驗證等。
英文和拉丁文: 教材中還常常在一些概念、名詞后見到英文或拉丁文,在每冊書后還有一個中英文名詞對照表。
綜合實踐活動: 教材中的許多建議活動是屬于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大家知道,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多層面的復雜的學生活動,體現了STS課程的設計,把環境、能源、材料、科學技術、社會發展與生命科學緊密聯系了起來,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的發展。
另外,初中生物教材與高中新教材有很好的銜接。有利于一些將來能升入高中的同學繼續學習。
9.體現了科技發展
教材中體現了現代社會中生物科技發展的新成就與新問題,密切聯系材料、能源、環境和生命科學等發展實際,體現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展示科學發展的新成果。如基因、克隆、人類基因組計劃、瘋牛病、生物入侵、轉基因食品、工廠化無土栽培、組織培養、太空育種等,還有生物新教材“資料分析”專欄中的“克隆羊多莉的誕生” 等最新科技成果及應用。
10.注意構建能力體系
教材在完善知識體系的同時,還注意對初中階段能力體系的構建。包括探究能力,科學思維能力、自學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合作能力、表達能力及評價能力等多方面,對能力的要求更高、更全面。如7年級(上冊)中共設計了30多個“活動”(包括多個探究活動),這些“活動’包括了多種形式,如觀察(觀察人和動物、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觀察根毛等)、收集資料(建立生命檔案冊、收集瀕危物種資料)、討論交流(談談你心目中的生物學家、討論分析科學家們研究光合作用的過程等)、實驗操作(練習使用顯微鏡等)、研究計算(研究細胞體積與表面積的關系等)、解剖(解剖觀察雞翅、解剖觀察芽的結構等)、驗證(驗證綠葉在光下合成淀粉等)等;八年級的活動增加了一些難度,如:制作模型(伸肘和屈肘的模型、制作并觀察紙飛機的落地、自制泡菜)、游戲(手牽手作反射時間測定)、角色扮演(研討動物與人類關系,扮演珍稀保護動物)、調查表達和交流(調查家庭水資源的浪費情況,調查家鄉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等。
11.便于教與學
教材中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使學生明白,通過本章學習所應該達到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具體的要求。
教材中運用了5種不同的顏色,表現各級標題,使學生易于把握每章或每節的整體框架和知識層次。
教材中有豐富的插圖,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還對輔助教學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材每節課后有思考與練習、章的小結、小資料等,有利于學生基礎知識和能力的鞏固和提高,也有利于教學評價。
12.北師大版新教材科研實力雄厚
新教材有一支經驗豐富的科研團隊;有全國性的教材交流工作會;有網上征詢,有專家走訪,讓專家與一線教師面對面交流、心與心交流;重視吸收教材編寫的經驗與教訓,不斷改進和完善使新教材日趨完美。如在桂林召開的新世紀版新教材研討會上,本人提出一些建議和設想,其中就有不少很快被采納,并在第二次新版時體現了出來……使我感到新教材編寫者虛懷若谷又充滿朝氣。有這樣一支專家隊伍,有廣大一線教師的支持,還有什么不能做好的呢?我們有信心!
二、教材中的不足之處及改進建議
1.七年級教材上冊開始的部分較難。
在“生物的多樣性”一節中提出了“遺傳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的內容,學生對文中“性狀”、“遺傳”、“遺傳物質”等概念幾乎不懂,導致難以理解“遺傳的多樣性”;對生物與環境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不理解,對“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就難以理解。同時教材中還出現過去高中才有的概念,如:“次級生態系統”及“極其復雜多樣的生態系統類型”,老師難教、學生難學。因此,建議把這兩個內容分別放到八年級上冊第20章生物的遺傳和變異,及八年級下冊第23章生態系統中分別滲透講,并加以歸納。
在“探究溫度對霉菌生活的影響”活動中,整個活動可以說是這套教材中的第一個探究活動,應盡量寫清楚探究活動的完整過程,有利于學生模仿,在教材中以探究活動報告的形式將結果呈現出來,我認為可能會更好。
2.內容多、時間緊
七年級上學期是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關鍵階段,七年級上冊教材內容對于每周只有兩課時的學校來說顯得太多、太擠,甚至許多探究活動和評價過程無法開展。在我們實際教學中,教學進度很快也只能上到第6章,由于時間緊張,第7章內容大多無法完成,但是這部分內容對于整個教學體系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建議調到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動物和微生物前面,合為生物圈中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
3.語言表達盡可能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同時增加一些激勵性語言
根據二年多的實踐及調查,發現學生對生物新教材的興趣是比以往增加了許多,特別是剛開始時,感到新鮮、好奇,但在生物課教學時,仍有少部分看起了課外書和故事書,對此,許多學校和老師都有反映。我們認為:除了教師本身的教學方法問題,主要是教材仍缺乏足夠的吸引力。教師的另一個反映是學生普遍認為預習難,不少農村學校中等水平的學生反映:“在預習時有許多課文內容看不懂,盡管開始老師強調要預習,但只能堅持一段時間,后來就失去了信心。”我認為主要與教材中語言表達的專業化和成人化有關,教材面對的是七、八年級學生,這些學生大多數仍處于中低水平的語言能力階段,他們對于教材中較深的語言難以理解。
增加熱愛科學、熱愛大自然等激勵性語言,調整學習情緒的語言,特別是鼓動性、能增強學生意志的語言,激發學生的成就感。這種作法不但可以提高學習興趣,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意志力。
4、教材應增加吸引力
增強生物教材的可讀性,能減少厭惡、疲勞等現象發生,學生還可以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發,有助于培養創造力。例如多些故事、多些生物的趣聞、多些仿生學內容、多些科學家驚心動魄的探究過程、多些當代生物科學發展的驚人成就、多些生物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多些醫學常識等,使學生認為新教材比故事書好看多了,有趣多了,盡管這樣內容上會有所增加,但實際上由于學生學得輕松、自覺,教師的教學也會變得輕松起來。平時課余時間學生問得最多的內容就是醫學常識,對此,建議教材編寫者加以注意;另外,由于我們學校靠近海邊,學生也常問到海洋生物的內容,如海洋污染、過度捕撈,海洋生物物種急劇減少等。
5.教材中插圖的不足
⑴插圖數量不足
插圖可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性,給學生豐富的想象空間;同時,插圖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符合七、八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同時由于地區間生物資源的差異有些很大,可以避免誤解和混亂,插圖還可以減少文字表達中的盲點。所以應該對教科書中的圖進行補充和重新設計。
例如: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圖,在七年級上冊第25頁就可以出現;七年級下冊沒有關于齲齒的圖,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第9章第2節人體的消化與吸收中的幾個插圖設計就很好;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第10章血液與血型圖10―1血液分層現象中有血細胞顯微模式圖及說明,就很直觀,建議參考設計。
有些文字說明可以大膽地用圖來體現,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又很直觀,同時還可以留給學生去表達,從而印象深刻。如濟南版七年級下冊第10頁關于食物的消化,做出假設的圖;第34頁圖2―10“觀察與思考人體對能量的利用”;第102頁“人體的先天性免疫”圖;第103頁“特異性免疫過程”示意圖;第108頁“預防傳染病的部分措施”。這些圖我認為設計得很好,對學生很有吸引力。
⑵插圖的文字說明不足
如:八年級上冊第53頁不同形態的病毒應注明: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煙草花葉病毒……,下面的蘑菇種類、毒性也應適當相應說明才好;八年級上冊第63頁圖也應注明,插圖標注清楚,有利于學生自學。
⑶插圖的設計有些較呆板
建議參考濟南版教材的插圖設計,有些插圖可以采用漫畫和卡通的形式,使之充滿童趣。活潑且富有動感,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和喜好。
⑷一些插圖與實際觀察有差距
七年級上冊第78頁 “葉片的結構”示意圖中,上、下表皮、柵欄組織、海綿組織的顏色都與事際觀察不符。上、下表皮應該顯示為無色透明、柵欄組織應該顯示為較深些的顏色、海綿組織應該顯示為較淺的顏色,這樣,使位于下表皮的保衛細胞也容易現示出來。另外,由于插圖較小,使得海綿組織的不規則細胞不容易被看出來。
在第59頁圖5―9“表皮細胞與氣孔”一圖中,保衛細胞的細胞核應該畫出核膜。
第60頁“植物體的主要組織”圖中,莖的橫切面圖最好用較真實的圖,而不是模式簡圖;另外,所示的植物應該是雙子葉植物,而圖中所畫卻是單子葉植物的莖的橫切面。
6.個別內容上的不足
在七年級上教材第40頁“制作洋蔥表皮臨時裝片”的步驟3“用刀片切取一塊洋蔥鱗片葉(大約1平方厘米),用鑷子撕下……”。我認為這樣做不好,一方面1平方厘米可能會太大,學生自學時有時就撕下窄窄長長的一塊,這樣容易在蓋蓋玻片時就有一部分露在裝片外。另一方面,切下一塊再撕下的表皮有一個角容易附鱗片葉肉,很厚,蓋蓋玻片時就難以放平;將較大的標本放在玻片中時需要滴加較多的水,這樣作很容易產生氣泡,又容易污染顯微鏡的載物臺。因此,我認為改為長寬各0.5cm的標本為宜。
在下面關于“裝片制作連續過程”的圖中,第2個步驟:切下約1平方厘米的鱗片葉,最好改為“一片切開的鱗片葉上用刀片畫一個長寬約0.5cm的小正方形,然后挑起其中一角撕下……”這樣的圖。
七年級上冊教材第75頁“薩克斯實驗”示意圖,只使用了葉片示意,我認為改為“在一株活體植株的葉片上做實驗的圖”較好,避免學生誤會。
7.對于一些最新科技成果,如果來不及在教科書中予以補充和更改,可以考慮及時通過網站發布,以利于教師和學生的及時查詢。
8.建議盡快編寫更加符合各地方特色的教材
我認為可以根據生物的分布、自然條件、經濟條件等差異,初步分為南方版和北方版或東部版和西部版,不僅可以增強教材的競爭性,更重要的是適合學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總之,隨著科學的發展和教學改革、教學研究的不斷深化,教科書中的內容也必將不斷完善,當然也會出現新的問題,因此本課題的研究也必須不斷隨著深化。以上看法純屬雞蛋里面挑骨頭,不足之處請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