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顯示,三天少玩手機,就會改變大腦活動
[日期:2025-03-08] | 作者:生物谷 次瀏覽 | [字體:大 中 小] |
當你早上醒來最先看到的,和你晚上睡前最后看到的,往往都是智能手機屏幕。如今,智能手機正日益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讓我們難以割舍。
然而,來自德國海德堡大學的一項研究先,短短幾天遠離智能手機甚至會改變人類大腦活動。該研究以:Effects of smartphone restriction on cue-related neural activity 為題,發表于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期刊。
這項研究顯示,三天時間限制智能手機使用(將智能手機的使用限制在工作、日常活動以及與家人或重要的人交流等基本任務上),即可改變大腦活動。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團隊招募了 25 名經常使用智能手機的 18-30 歲年輕人,要求他們進行 72 小時的智能手機使用限制,他們將智能手機的使用限制在工作、日常活動以及與家人或重要的人交流等基本任務上。
在這三天時間里,研究團隊對參與者進行了心理測試,并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對他們的大腦進行掃描,以檢查限制手機使用帶來的影響。腦部掃描顯示,大腦的獎賞和渴望相關區域有顯著的活動變化,類似于在藥物或酒精成癮中看到的模式。
在許多心理測試中出現的“智能手機成癮”(Smartphone Addiction)一詞引發了持續的爭論,專家認為,這個詞可能會造成與智能手機過度使用相關的復雜情緒、心理和社交方面的不準確形象。然而,神經科學已經越來越關注“智能手機過度使用”(Excessive Smartphone Us),因為它與負面的身心健康影響相關,并且與成癮行為相關。線索反應性(Cue-Reactivity,CR)被認為是驅動智能手機過度使用這種行為的核心機制,而之前的研究已揭示,在過度使用智能手機的個體中,線索反應性背后存在獨特的神經機制。
這 25 名參與者在 72 小時的智能手機使用限制之前接受了篩查,以確定與使用智能手機和電腦游戲相關的身體、心理和社會問題的嚴重程度,并確保他們現有沒有任何精神健康問題。為了評估他們的情緒、使用智能手機的習慣和渴望,參與者在第一次腦部掃描之前完成了兩份問卷。然后,他們被要求在接下來的 72 小時內限制使用手機。
在 72 小時的限制期之后,參與者接受了 fMRI 掃描,他們觀看了不同的圖像:中性的場景(例如風景和船只)、打開智能手機和關閉智能手機。從而分析他們的大腦活動變化。
結果顯示,限制使用智能手機會導致大腦中與多巴胺和5-羥色胺(神經遞質)相關的區域活動發生變化,這些區域負責調節情緒、情感和成癮。具體來說,72 小時的智能手機限制使用與線索反應性相關的大腦活動變化在伏隔核和前扣帶回皮層最為顯著,且這些變化與多巴胺和5-羥色胺的概率分布存在顯著關聯。此外,頂葉皮層的活動與渴望程度也呈現顯著相關性。
研究團隊指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智能手機使用類似于戒斷上癮物質,甚至類似于對食物的渴望,這一點在重度(智能手機過度使用)和普通(智能手機非過度使用)參與者中都很明顯。
這些結果表明,72 小時的智能手機使用限制,會顯著影響關鍵大腦區域的神經活動。這些特異性神經機制可能從神經生物學層面加劇智能手機過度使用人群的成癮行為。
研究團隊表示,隨著科技的進步,認識到我們的智能手機使用習慣如何影響我們的大腦,對于建立更健康的數字生活習慣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