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地質博物館---活動方案
[日期:2016-09-14] | 作者:生物組 次瀏覽 | [字體:大 中 小] |
“走進地質博物館”
——生物組八年級(上)綜合實踐活動方案
設計者:王麗君
一、活動性質
《走進地質博物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面向八年級學生開設,以一個班或幾個班聯合在地質博物館開展,學生自主(生生或師生合作)提出假設、設計方案、查閱資料、調查訪問、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二、活動目的
1.通過課題實踐和研究,增強對生物學知識的探究和創新意識,體驗和學習科學研究方法,提高科學思維能力;
2.通過實地考察化石標本、查閱有關生物起源和進化的文獻,收集與之相關的信息素材等,關注資源利用對自然、社會的正負影響,培養資料收集能力、團隊合作能力。
3.在活動實施過程中,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健全的發展,促進學生的學習方式改變;
4.改變傳統、單一、封閉的課堂教學模式,體現“從生活走進科學,從科學走向社會”的新課程改革理念;教學走向研究性教學,課程實施更趨向于面向學生的實際生活;帶來師生關系的轉變,引起教師的角色和執教方式的轉變
三、活動原則
1.全員性原則
2.自主性原則
力求構建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建立一種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為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創造寬松、自由的空間。
3.探究性原則
強調學生的探究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操作、考察、實驗、探究、設計、創作、想象、反思、體驗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科學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
四、研究方法
采用實地考察、參觀訪問、實地測量、查閱資料、歸納總結等方法
五、活動要求
1、要有安全意識
在活動中不能做危險動作和冒險行為,不能損傷和破壞館內外的標本等。
2、善于觀察和思考,勤于收集資料
在博物館中有很多值得同學們觀察和思考的圖文、標本等,同學們要結合研究內容思考相關話題的深入,勤于收集與研究主題相關的事實材料和信息資料數據等第一手資料,做好統計整理工作.(比如測量、拍照、上網查詢最新資訊等)
3、提高活動效率
外出實地調查的時間有限,活動中應圍繞研究主題開展調查,分工合作提高效率,確保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研究任務。
六、活動內容
A準備階段:
指導教師:研討了解一二級課題方案,指導學生分組并確定各組主題,細心指導各組書寫課題方案,指導學生就自己的研究主題查閱相關資料。強調安全教育。
學生:小組分工及任務分配,確定各自課題主題和內容,撰寫課題方案,準備好實地考察所需的筆、記錄本、數碼相機等(有的小組需要卷尺等)。
B參觀調查階段:
指導教師:帶領學生到目的地,規定活動地點并限定時間。對學生現場調查提供指導,維持學生紀律、保障學生安全。
學生:明確實地考察的地點和時間、小組分工和流程,按照各小組制定的子課題實施方案,實地參觀、調查、訪問,測量,實施課題研究,并觀察、記錄、拍攝活動過程。(以下是各組大致研究內容)
子課題一:“生命的起源與進化”
第1組主題:生命起源的探索
具體內容:了解什么是化石,如何形成的。海洋的形成以及生命的誕生過程,了解神奇的海洋生物、無脊椎動物和魚類的進化等。
第2組主題:生物登陸的歷程
具體內容:主要探究植物登錄(有化石證據,了解登錄過程)、千姿百態的昆蟲、動物登錄(原因探究和身體結構如何變化)、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的進化、鳥類的出現和進化等。
第3組主題:哺乳動物的分類
具體內容:了解早期的哺乳動物、哺乳動物的分類、特征等比較,還可通過上網和查詢文獻等了解我國哺乳動物的現狀,瀕危種類等。
第4組主題:人類進化的歷程
具體內容:通過博物館的圖文資料分析人類的起源以及進化過程(如古猿、猿人、直立人、智人等的相關資料),可結合現有的化石資料,再利用上網、查閱文獻等方式獲取更多的資料來具體探究(可自做圖畫或表格等表示)
子課題二:“從恐龍談及自然環境的改變”
第1組主題:恐龍的出現及其分類
具體內容:可探究恐龍名字的由來,恐龍起源和進化的過程,恐龍的分類情況(通過化石和圖文資料)。
第2組主題:恐龍滅絕原因探討
具體內容:恐龍滅絕的年代、環境因素和生物因素發生了哪些變化導致恐龍的滅絕(可制作PPT和視頻模擬當時的狀態)。
第3組主題:對世界(或我國)恐龍化石的現狀調查(近期新出土化石情況)
具體內容:博物館里現有的恐龍調查(類型、產地、時代、身體特征等),恐龍蛋的情況了解,并通過卷尺測量恐龍及恐龍蛋的長度等;
近期在山東諸城等地出現了新出土的恐龍化石等,可借助網絡、文獻等方式調查研究。
第4組主題:自然環境被破壞對人類的影響和思索
具體內容: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自然環境,一旦適合人類的環境被破壞,如大氣環境、生物多樣性等,人類也將隨之推出生命進化的舞臺。目前人類對自然界的掠奪和破壞已經導致了一些不利于人類生存的征兆,如酸雨、臭氧層破壞、水資源短缺、生物多樣性銳減等,特別是近期出現的變異性病毒、蜱蟲恙蟲的爆發等。如果人類不思索并采取措施,可能會最終造成自然系統的垮塌,讓我們思索下一次地球上類似恐龍滅絕的主角又會是誰呢?(可結合破環環境的具體實例詳細闡述危害和人類可采取的解決措施)
C分析、整理、匯總階段:
指導教師:指導學生對資料進行整理、統計和分析。指導學生書寫研究報告和制作課件等匯報內容。
學生:各小組收集整理與自己小組調查有關的記錄、拍攝的相關資料及數據。各小組撰寫出自己的成果報告:研究報告或者制作一份PPT文檔。
研究報告的基本內容包括:研究主題、研究小組成員、指導教師、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過程、研究成果、研究總結等,還可以包括研究中觀察到的現象或者發現的問題,對問題的分析討論等,并提出一些更好的辦法或更合理的建議等。要做到圖文并茂,既要有證明活動過程的圖片資料,也應有相關的文字說明。
D匯報和交流階段:
各小組在全班匯報成果,評比,然后各組合作共同撰寫總調查報告和部分個人心得體會,形式可以是圖、文、表格、照片、DV 。向學校課題組提交紙質和電子的課題成果報告,并進行匯報。
雙中實驗校綜合實踐活動生物課程組
執筆人:王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