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悅新喜 | 楊曉陽:深入藝術傳統 開辟藝術新境

[日期:2024-12-03] 作者:藝術組 次瀏覽 [字體: ]

?近年來,廣大美術工作者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從創作理念到藝術實踐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其中一個鮮明轉向是重新審視中國藝術傳統、倡揚中國精神,使美術創作呈現新面貌,尤以中國畫為代表。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進一步推動中國藝術傳統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對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以思辨視角重識傳統

??中國畫對中國精神的體現和中華美學旨趣的呈現,沉淀在其獨特的觀看世界方式和認知事物模式中。通過多年對傳統中國畫的研究、反思、總結,我將觀察方法歸納為“十觀法”:以大觀小、以小觀大、遠觀近取、近觀遠取、仰觀俯察、由表及里、以動觀靜、以靜觀動、目識心記、以情動物。由“十觀法”展開思辨,對創作有所增益。

??宏微之間尋平衡。在中國藝術傳統中,萬物皆有尺度與法理,比如寫全景山水,丈山、尺樹、寸馬、豆人,一形一景皆顯胸中丘壑。創作中,畫家既要以大觀小,又要以小觀大。以大觀小,是指畫者近觀無法覽山川樹木全貌時,須想象提高站立點向大處觀看,以得其全面,避免近大遠小的焦點透視法,否則很容易一葉障目。以小觀大,是強調“一沙一世界”,放大對象,實現小中見大。

??勢質之中顯意趣。所謂遠觀其勢、近取其質,在創作中要學會遠觀近取和近觀遠取。畫面布局要遠觀整體,取其大勢、聚焦重點,“遠人無目、遠樹無枝、遠山無石、遠水無波”,但大的布局中要細節豐富、主體分明。近距離觀察,欣賞細節及特征,也要心有遠取,以便體會其內在精神和宏大意境。

圖片

  中國畫《溪山清遠圖》(局部),作者為南宋夏圭。

??表里兼顧情韻生。物有八面,人有俯仰。如果從一個視點觀看,所畫必然片面。畫家需要仰觀俯察,深刻把握天地、陰陽等關系,多角度面面觀。同時,萬物有內外,萬事有表里。觀察一個事物需由表及里,透過表象識得本質,方能形神兼備。

??動靜相宜得真理。動靜相對,動靜依存,動為表,靜為里。創作者既要以動觀靜,又要以靜觀動。前者是指描繪一件事物,須全面觀察,用心觀看,靜中察動。后者如人在岸邊觀黃河長江奔騰萬里,以不變觀萬變,其日出日落、其流速飛逝,自然界無窮變化盡收心中、畫中。

??情意相生展魅力。繪畫是一種創造活動,而人為感情動物,觀察、描繪事物并非照物臨摹,要有思考、有理解、有觸動,賦予對象以情感色彩。所以,創作者觀看事物,要目識心記,目視事物變化,耳聞是非曲直,閉目如在眼前,放筆如在手底,長期積累才可厚積薄發;還要以情動物,將情感投射在所繪對象中,對同一對象、同一題材的描繪才會因繪者不同、心境不同而變幻無窮。

??這些飽含哲學思辨的“方法”,既奠定中國畫創作的規律,更是中國畫實現傳承創新的基礎。重新審視這些藝術傳統,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意義重大。

  以不懈追求升華境界

??在創作實踐和教學中,中國畫的境界追求可歸納為五個層面:形、神、道、教、無。這既是創作由低級到高級的循環過程,也是衡量畫家藝術成熟度的標準。

??中國畫強調“以形寫神”。“形”是造型藝術的基礎,是“意”的切入點,沒有形作為載體,造型藝術一切都無從談起。意、象、觀念、形式、構思、精神、格調等,無一不依賴于形,靠形實現。

??“神”為形之主宰,既是客體自然生命的體現,又是“意”的內在氣韻和外化狀態。舍其外表細節,攝其內在之魂,強調精神,弱化次要,謂之“以神寫形”。

  中國畫《貨郎圖》,作者為元代王振鵬(傳)。

??中國畫還追求“畫以載道”,強調繪畫不僅僅是視覺的藝術,更是思想、情感、精神與道德觀念的載體,是“文以載道”功能在繪畫領域的延伸。中國畫寫意之道重在舍其形似,甚至超越“形神論”,進入“眾妙之門”,向精神和哲學層面深入探索。

??“教”作為“道”的不同闡釋,為求道者在探索過程中對不同體驗的總結。藝術創作是感性的、即興的,表達了創作者不同的感受,個體對道的不同理解、表達形態以及心理感受的總結,即產生不同的學說謂之“教”。

??藝無止境。“無”超越形跡,臻于自在。無法之法、大象無形……“無”是有生命的事物變化過程中隨時發生的、不可缺少的環節和現象,是“有”的另一種存在形式。從無法到有法、從有法再進入無法的循環,以及“無中生有”、有無相生的法則運用,讓藝術推陳出新。

??寫意是中國藝術的最高境界。由技進道,不斷超越自我,才能以“一人一品”成就“大美為真”。

  中國畫《荷花圖》軸,作者為清代吳昌碩。

  以多元探索深化思考

??“筆墨當隨時代”。當下,中國畫創作者通過對時代之體察,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開拓創新、不斷深化對中國畫的思考,創作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題材多樣化。藝術傳統的浸潤、當代生活的豐富、人類思維的拓展,令畫者視通萬里、思接千載。因此,當下一些作品的“容量”很大,一個畫面可以容納多時間、多空間的不同內容同時出現。以“‘一帶一路’國際美術工程”創作為例,許多畫家不僅將視野從國內擴展到國際,還以跨越時空的構圖方式實現古今對話、中外連接。

??主題多義化。同一美術作品中,不同時空的題材反映著不同主題,多元主題并置于一幅畫面中,形成多義化。對畫面主題多層次、深內涵的追求,既能夠讓不同社會背景、時代背景的觀者產生思考與共鳴,也使作品別有一番意趣。

??章法多維化。如今,創作者的視野更加廣闊、個性更加凸顯,審美理念和對藝術的理解不盡相同,表達方式日趨多元。他們在研習繼承傳統中國畫程式法則的同時,又對其他藝術形式廣納博取,盡情抒寫所思所感,展現豐富面貌。

??造型意象化。越來越多創作者努力超越“照相式記錄生活”的寫實畫法,以獨特的理解、構思對物象進行夸張、變形等處理,促生不同于現實物象的主觀造型,呈現“寫意之美”。今年,第十四屆全國美展寫意作品的入選數量和獲獎數量均有所提高,便反映了創作者對寫意精神的重視。

??用筆書法化。中國畫是“寫”出來的,書畫本同源。線的運用、墨的揮灑、情感的抒發等,都凝聚成畫面的氣韻,時移、地移、氣移都會使畫面有所不同。因此,中國畫講究一氣呵成、不能間斷。當下,創作者更加重視筆墨的書寫性,通過毛筆的軟硬兼施、八面出鋒,以及宣紙的墨韻變化,實現線條的剛柔并濟。

??中國畫蘊含著豐厚的人文內涵和精神底蘊,也是一門有欣賞門檻的藝術,在創研及教學過程中不斷理性總結經驗,并將其升華為哲學層面的思考至關重要。著眼文化傳承發展,不斷加強學習、實踐,藝術的內在推動作用將日益顯現。(作者楊曉陽為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主席)

??《人民日報》(2024年11月24日第08版) 

                                                                                                                                                       【信息來源:新華網】


上一條:陳琳 | 畫語雜談
下一條:沒有啦!
国产综合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麻豆,免费一级高清无码黄片,国产欧美A∨一区二区,国产精品对白清晰受不了了
先锋影音少妇资源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亚洲不卡在线精品视频 | 中文字幕丝袜精品久久 | 中国少妇与黑人高潮了 | 日本日本乱码伦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