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淼玲榮獲全國綜合實踐活動說課比賽一等獎
[日期:2017-10-31] | 作者:生物組 次瀏覽 | [字體:大 中 小] |
樹研究性學習典范,引全國強烈反響
————記張淼玲榮獲全國綜合實踐活動年會說課比賽一等獎
2017年10月26—27日,全國綜合實踐活動第十一屆學術年會在河南鄭州隆重舉行,我校生物組張淼玲老師為全國各地代表呈現了一節精彩的說課《初中小組研究性學習的開發與實施——以羊肚菌種植實踐研究為例》,并榮獲大會說課比賽一等獎。
張老師以我校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三段六環”為框架,以自己帶領學生開展的小組研究性學習《空中生態園——羊肚菌種植實踐研究》為案例,為小組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提供了一份優秀的模板。
我校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三段六環”分別是:一、課題準備階段,包括課題生成環節、方案交流環節;二、課題實施階段,包括方法指導環節、中期診斷環節;三、課題總結階段,包括成果整理環節、匯報交流環節。由于時間關系張老師分別從三個階段中選取一個環節進行了詳細介紹。準備階段介紹了課題生成環節:從關注社會熱點的角度提出“與我們生活相關的微生物”的課題,組織學生研討課題方案后,最終確定了食用菌的種植這個子課題,挑戰近幾年才開始人工種植的羊肚菌。接下來,查找資料、提出問題、作出假設、確定課題名稱、確定研究方法等,最終形成了完善的教師方案和學生方案。實施階段介紹了中期診斷環節,本環節簡單的說就是發現并解決生成性的問題。張老師介紹隨著本課題的深入開展,學生逐漸發現了許多意料之外的問題,并選擇介紹了其中四個問題,闡述了學生如何發現問題,遇到了哪些困難,教師如何進行指導,學生學會什么方法解決問題等,仿佛將在場的聽課老師們真實帶入到課題研究過程中。最后簡介了總結階段的匯報交流環節,為課題研究畫上了階段性的句號。說課最后,張老師從參與者的角度,談了談參與課題的感受及收獲,鼓勵大家積極參與課題研究,勇敢邁出第一步。
在課后研討環節中,來自首都師范大學的陳樹杰教授(現任全國綜合實踐活動委員會名譽理事長)這樣評價:“全國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應來源于學生力所能及的生產生活勞動,這是一個最好的研究方向。《羊肚菌種植實踐研究》課題就來源于最簡單的種植活動,卻又不僅僅是種植,隨著活動的開展,學生發現并解決生成性的問題,逐漸形成研究的深度。這個課題可以作為大家帶領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的參考典范。” (生物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