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5] | 作者:教科室 楊薈民 次瀏覽 | [字體:大 中 小] |
2022年6月10日星期五下午,立格實驗校附小的老師們結束忙碌一周的工作,齊聚多功能廳積極參加由“生態教育視野下教與學行為方式”課題組成員谷歡老師帶來的“生態教育視野下教與學行為方式(人文藝術類)”講座分享活動。
具體內容如下:
一、認真傾聽
在課堂教學中,懂得傾聽是學習的前提,傾聽不僅僅存在于某一個教學環節,往往伴隨著學習過程的始終,它雖然不能量化,但外顯方式能夠讓我們判斷出學生是否在認真傾聽,主要表現為:
1.聽課文錄音、教師范讀、別人發言時能夠做到專注地聽,眼神不游離,坐姿端正;
2.能理解或者復述別人發言的重點;
3.能給予積極地回應反饋(點頭、鼓掌等)。
生態課堂中,學生要具備這樣的傾聽行為,教師又應該具備怎樣的教學行為呢?
1.耐心傾聽:耐心傾聽學生的發言,讓學生有充分表達機會;
《蜘蛛開店》這一課中借助提示講故事是教學重點,課文本身有一定的篇幅,加之低段孩子概括能力不強,孩子講述的故事長而細,這既要求老師進行引導調控,也考驗孩子的傾聽習慣。學完課文后老師引導學生借助示意圖完整地講故事,聽完學生的講述,老師既評價了發言學生,又表揚了耐心傾聽的孩子。而在續編故事環節,老師關注了所有學生的傾聽狀態,隨機抽學生起來復述發言同學續編“蜘蛛賣衣服”的故事,學生也能及時地給予反饋。總之,學生是否認真傾聽一定程度上受教師的教學行為影響,同理,教師恰當的教學行為能夠延長學生的專注時間,培養傾聽習慣。
二、積極思考(開源引流,讓學生思如泉涌)
當前課堂呈現出兩種極端:學生思維活動疲軟、學生思維活動虛浮,教師要想通過自己的教學行為要改變此現象,促進學生積極、有效思考,需做到:
(1)創設情境:利用豐富的教學手段,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有利于發現問題的情境。如徐老師在執教一年級道德與法治《我想和你們一起玩》這一課時,基于本課的核心主題,:樂群,根據一年級孩子的天性,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積極創設孩子們感興趣的、有利于發現問題的游戲情境,通過互動游戲體驗,感受大家一起玩的快樂。
(2)精心提問:精心設計有探究意義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學生在貼鼻子游戲中進行體驗時發現游戲一個人無法完成,遇到了困難,于是老師順勢追問:“遇到困難了怎么辦?誰來幫他想想好辦法?”引發學生的思考,孩子們都爭相發言。
(3)鼓勵引導:用多種方式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為學生分析問題提供示范與指導。在課堂上,老師積極采用多樣的評價方式來激勵孩子們積極思考,孩子們在課堂上積極碰撞思維的火花,勇于發言。
恰當的教師教學行為讓學生:
能夠認真思考同學的發言,并能進行合理的評價,提出自己的看法。
能夠認真思考老師的提問和講述,敢于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能夠在閱讀中自覺主動地提出問題,并進行有目的的思考,嘗試著用不同的方法分析問題。
三、主動探究
主動探究體現在學生學習方式上分別是:
1、有探究的欲望,積極參與探究活動;
2、知道探究目的,明確探究任務,能按要求進行探究,有創造性的生成;
3、主動探究的內容豐富多樣(書寫、朗讀、課文理解、習作、查閱資料等),探究過程落到實處。
相應的教師教學行為應為:
1、激發欲望: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探究欲望;
2、制定任務:結合教學內容,精心制定書寫、朗讀、課文理解、習作等方面的探究任務,并提出具體的探究時間、內容等要求;
3、指導方法:進行必要的示范,有方法指導和思路點撥。
在《青蛙寫詩》一課中,老師在指導朗讀——青蛙說:“我要寫詩啦!”一句時,創設情境:播放下雨聲音頻,通過層層遞進的語言渲染創設生活情境,學生有了探究的欲望,能夠積極參與探究活動。
接著,提出探究任務:“青蛙說這句話時心情是怎么樣的呢?你從哪里看出來的?”這個探究任務很明確,學生能結合課文插圖和標點符號來體會青蛙的高興、興奮,能夠個性化地朗讀;
最后,順勢總結朗讀的方法:關注標點,讀出情感。
四、合作交流
在合作交流方面,日常教學中,容易出現教師為了合作而設計合作環節、學生在合作過程中開小差,浪費時間等現象。生態課堂下的合作交流應是怎樣的呢?課題組從學生和教師兩方面進行了梳理。
在合作交流時,學生1、有合作學習的意識,積極主動參與合作學習2、合作時,明晰合作任務,明確合作要求,分工明確 3、合作中能清楚明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通過協商來調節不同意見。
教師為使學生達到對應三點要求:精心設計、指導方法、評價調控。
在所展示的英語教學設計中,主題為學習四季。教師在設計任務時,考慮實際學情和文本內容,將整個文本分為四個季節的小文本,鼓勵學生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季節自由圍成一個圈,在圈內交流。這樣的拼圖式閱讀方式很好的避免了學生遺漏文本,生生之間可以進行互動,抒發自己的想法。這樣的交流方式可以發生在同桌或多人小組之間。
在視頻中,可以看出,教師一定是在清楚的下達合作指令之后,深入學生當中,傾聽學生們的交流,隨時點撥引導,使合作扎實有效。這是教師在學生開展合作交流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項職責。
五、展示分享
生態課堂中學生的展示分享主要體現為:
1、學生自信、大方,敢于主動爭取展示分享的機會;
2、針對不同的展示內容,能夠有不同表現:朗讀展示時能夠聲情并茂,展示書寫時能夠聲音洪亮,交流看法時要做到條理清晰;
3、對其他同學的分享有疑問或補充時,敢于大膽質疑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相應的教師教學行為是:
1、鼓勵分享2、評價調控3、方法指導
生態課堂要求教師在課堂中積極利用多媒體等設備為學生搭建分享平臺,并提供充足的分享機會。如在三年級下冊英語課文學習中,老師帶領孩子們用電腦畫出了有許多身體部位的怪物,那么在學習完課文后,可邀請孩子們分小組畫出自己喜歡的怪獸,并上臺展示。展示分享前,教師可為學生提供怪獸素材和畫紙。分享時,可提供語言支撐,同時調控分享流程和秩序。分享后,積極進行師生、生生互評,給予分享的學生鼓勵性評價。這樣在遷移創新的同時,也練習了目標語言。
另一種重要的展示分享方式是角色扮演,老師們可提供充分的機會讓孩子們展示自己的創意。而對于部分害羞,不敢上臺的孩子可采取分小組角色扮演的方式,讓生生之間相互鼓勵。同時,教師應注重展示分享過程中的評價調控,如請未參加表演的同學充當導演。或讓同學們評選最佳演員和最佳觀眾等方式,引導生生互評。我們來看一看視頻中角色扮演活動的示例。
六、應用實踐
生態理念下學生的課堂應用實踐主要有:
1、積極主動地參與語言綜合運用任務中;
2、準確理解任務要求,思路清晰,流程合理,規范有序,突破難點來有效解決問題;
3、通過多樣實踐方式,形成切合主題、具有創新性的任務成果。
相應的教師教學行為是:
1、設計任務2、引導規范3、點撥拓新
例如在一年級下冊英語模塊七二單元的課文中,故事情境為熊貓媽媽和小熊貓一起去動物園里參觀,一起討論動物園里有哪些動物。
為了有效練習目標語言,可設計以下實踐任務。
①角色扮演:邀請學生扮演開心的小熊貓。
實踐方式為學生上臺與老師共同表演。同時教師提供方法指導,提醒學生注意語音語調,動作表情。我們來看一看視頻中的示例。
②續寫故事:學生利用目標句型和已知動物,說一說動物園里還有什么動物。
實踐方式為,學生利用希沃白板,拖動圖片到動物園的不同位置,同時用目標語言There are 描述動物種類。教師提供的方法指導為給出主要句型,學生填詞。
③設計我最喜歡的動物園:學生分組一起設計并介紹自己喜歡的動物園。
實踐方式為學生分小組,分別在卡紙上畫出一個動物園,并貼上喜歡的動物。完成后學生上臺展示。教師可在活動開始前展示例子并提供制作方法,并提供目標句型作為語言支持。
除課堂上的應用實踐,在進行課后作業設計時,也可加入實踐性作業。如在學習完如何介紹名字后,布置制作Name Card姓名卡片的實踐作業。以下是姓名卡片的示例。
在學習完顏色后,也可布置利用點數完成花園涂色的實踐型作業等。
2.全面關注:關注所有學生的傾聽狀態,培養傾聽習慣;
3.有效調控:通過多種形式的評價激勵、多種形式的提醒調控學生的傾聽行為,延長專注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