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1-23] | 作者:余麗 次瀏覽 | [字體:大 中 小] |
從標簽式趨同到內涵式多樣——生態課堂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劉貴華 楊 清
[摘 要] 生態課堂作為教育生態學的微觀研究領域,在內涵、特征、構成因素、構建 策略、評價以及實踐探索等方面都取得了進展,但核心概念界定模糊、研究內容簡單化與 趨同化、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脫節、研究方法單一等問題突出。明晰價值取向、澄清相關 概念、構建教學模式、改進研究方法是未來生態課堂研究發展方向。
[關鍵詞] 生態課堂;教學模式;學科能力;生態位;生態補償
[作者簡介] 劉貴華,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博士;楊清,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博 士后 (北京 100088)
一、生態課堂研究源起
從國外研究來看,最早用生態學研究課堂教 學的是美國教育學家沃勒,1932 年他在《教育社 會 學》一 書 中 提 出“課 堂 生 態 學 ”(ecology of classroom)的概念。其后,多爾和龐德于 1975 年 在《課堂生態學:對一個被忽視的教學研究維度的 關注》一文 中 ,提 出“學 習生態 系統 ”(learning ecosystem),為研究學生的課堂學習活動提供了一 個更為整合和全面的視角。[ 1] 戈登等在其編著的 《促進積極的行為》一書中,從個人和課堂兩個層 面論及學習生態系統,認為這兩個層面的諸多生 態因子,共同決定了學習者的課堂學習行為及其 效果。[ 2] 羅滕伯格和里夫林認為,課堂是開放教 育背景中的獨立系統,它是由各種相互作用的因 子所構成的整體,因而可以借用生態研究中的多 維、互動研究來分析開放課堂中的互動因子。[ 3] 羅滕伯格等認為,課堂是一個由人際互動和心理 互動共同組成的整體,學生特點、教師教學風格和 態度、教室物理環境等均影響課堂教學,課堂中的 任務分配及小組設置將影響同輩群體之間的關
系。[4] 羅斯將課堂視為一個由物質環境和行為環 境構成的生態單位,強調課堂教學不僅要關注每 個學生的性別、年齡、性格特征,還要重視學生數 量、教學活動中學生的關系、教師角色、教學活動 中的潛在干擾因素等。 [ 5]
從國內研究來看,田慧生在 1996年出版的專 著《教學環境論》中,探討了各種環境因子對教學 的影響,[ 6] 書中雖然沒有直接提出“生態”的概 念,但其論述為國內生態課堂研究奠定了基礎。 范國睿在2000年出版的《教育生態學》一書中,專 章對教室的生態環境因子如教室布置與座位編 排、班級規模等“課堂生態環境”進行了探討。[7] 李森等在2011年出版的《課堂生態論》一書中,對 課堂生態的基本原理、理論構建及實踐進行了有 益探索。[ 8] 從期刊文獻看,2002 年之前關于生態 課堂研究的文獻僅3篇,但從2005年開始,生態課 堂研究異常迅猛,至今有近 300篇公開發表的論 文。其研究主要關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李森、汪 霞、杜亞麗等對生態課堂的內涵、特征、構成要素 等進行了探討;二是孫芙蓉、謝利民等對國外課堂 生態的相關研究進行了梳理和介紹;三是周培植、 黃大龍等結合區域教育實踐,對生態課堂諸方面
— 54 —
進行了有益探索。此外,管月飛、王牧華、余嘉云 等在其研究生學位論文中分別以生態學的視角對 課堂、課程、教學等進行了探討。
綜上所述,生態課堂是尋求教學改革理論與 實踐發展的必然結果,其研究呈現出一個典型的 發展趨勢:從簡單移植和套用生態學的相關概念 與原理到逐漸運用教育生態學的話語系統來分析 課堂教學,開辟了課堂教學研究的新境界。
二、生態課堂研究進展
(一)生態課堂的基本內涵
國內關于生態課堂基本內涵有三種理解。一 是將生態課堂等同于“課堂生態系統”,強調課堂 是一個包含多種因素、動態發展的復雜系統,認為 “生態課堂是指由教師、學生、課堂自然環境、課堂 人文環境四個要素組成的動態平衡、開放有序的 微觀生態系統”[9]。該認識使課堂教學的知識觀 由“靜態的本體論”向“動態的主體論”邁出了可喜 的步伐。二是將生態課堂等同于具有生態理念的 課堂,賦予課堂以“生態本位”的價值取向。如有 研究者認為,“生態課堂應該是回歸自然和生命、 流淌著摯愛和真情、喚醒了靈性和天賦的綠色課 堂。”[10] 雖然該描述有待完善,但值得肯定的是, 其鮮明的生態價值取向使課堂教學價值取向由 “價值無涉”轉向“價值荷載”,并企求教師角色由 “知識的傳遞者”轉向“生命的呵護人”。三是強調 生態課堂是用生態學原理和方法指導的課堂教學 形式。“生態課堂即用生態學的原理去審視課堂, 以生態的眼光、態度和方法去思考、分析和解釋復 雜的課堂教學問題,并以生態的方式進行課堂教 學。”[11]該認識對于摒棄機械論的教學過程觀,使 教學過程由“預設”走向“生成”成為可能。
(二)生態課堂的基本特征
研究者一般基于生態系統的特征來分析生態 課堂的基本特征,具體有兩種分析方式:一種是對 生態課堂單一特征的歸納,如生態課堂具有多維 互動、客觀存在、動態性、開放性;[ 12] 另外一種是 從多元、關聯的視角進行歸納,認為生態課堂的特 征是整體相關與動態平衡的統一,多元共存與和 諧共生的統一,開放性與交互性的統一,有限性與 無限性的統一,差異性與標準性的統一。 [ 13]
雖然具體觀點不同,但研究者對生態課堂特 征的歸納有共通之處:一是整體性,即課堂是由不 同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二是多樣性,學生發展的 差異性,教學資源、教育手段的豐富性,教學評價 的多樣化;三是開放性,即生態課堂是一個開放的 生態系統;四是共生性,生態課堂不僅關注課堂主 體與環境的關系,還特別關注主體之間的相互影 響與作用。
(三)生態課堂的構成因素
對于生態課堂構成因素,國外研究者更傾向 于對某一個或幾個特定因素的深入分析,國內研 究者更重視對諸多構成因素的探討。國外研究者 分別探討了以下四個方面的因素:一是教師因素, 強調教師行為生態研究,認為教師社會行為標準 和期望是課堂生態的決定因素;[ 14] 二是學生,主 要關注學生生態特點和學生行為生態;[ 15] 三是環 境,關注從生態學研究來探索教室座位影響教學 和學習的社會性;[ 16] 四是教學信息,亦指教學內 容,比如學科對課堂教學生態的限制研究。[ 17] 國 內研究者對生態課堂的所有構成因素認識不同, 具體有四種看法:一是“二因素”,認為生態課堂包 括主體因素和客體因素;[ 18] 二是“三因素”,認為 生態課堂包括生態主體、教學信息及課堂生態環 境三個方面;[ 19] 三是“四因素”,比如生態課堂包 括“課堂中的環境生態、文化生態、心理生態以及 行為生態”;[ 20] 四是“多因素”,有研究者提出課堂 生態是教師、學生、環境、教學信息之間互相聯系、 互相作用所構成的生態系統或網絡。 [ 21]
雖然研究者對生態課堂構成因素的具體劃分 不同,但就課堂因素本身而言,生態課堂與其他類 型課堂并無本質差異,對諸因素關系的理解和不 同運用,決定生態課堂的本質。
(四)生態課堂的構建策略
研究者主要從普遍性意義生態課堂構建和學 科生態課堂構建兩個方面來分析生態課堂的建構 策略。對構建普遍性意義生態課堂的探討主要有 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統整課程資源,形成開放性、 多樣性、發展性的生態課程類型;二是轉換師生角 色,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三是突出學生主 體,采用多樣有效的教學方法;四是優化課堂的物 質環境、文化環境、心理環境和行為環境。[ 22] 對構 建特殊的學科生態課堂,研究者主要結合特定學
— 55 —
科的特點,對語文、化學、歷史、科學等學科生態課 堂構建策略進行探討。此外,還有研究者對構建 生態課堂的某一個具體方面進行研究,比如對生 態課堂教學模式、生態課堂管理、生態課堂中的師 生角色定位等進行了探討。
(五)生態課堂的評價
筆者曾提出,生態課堂評價包括兩個方面:一 是“確立結果、工具、目標、學習活動分工、共同體、 規則”六個一級指標,以此對整個生態課堂質量進 行評價;二是對系統內學習質量的評價,尤其關注 發展性與多樣性。謝倩倩在其碩士學位論文中對 生態課堂教學質性評價進行了探討。[ 23] 江蘇省張 家港市在推進生態課堂實踐中,強調多元評價,尤 其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同伴互評。[ 24] 杭州市下 城區結合區域教育實踐,提出從教學計劃、新課導 入、資源生成、回應反饋、互動深化及課堂小結六 大方面對生態課堂教學實施過程進行評價。
以上研究是對生態課堂評價的初步探討,如 何建立科學合理、體現生態理念的評價指標體系, 是生態課堂評價研究需要關注的重點和難點。
三、生態課堂研究反思
(一)生態課堂研究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生態課堂研究發展較快,取得了一 些進展,但目前仍處于初級階段,研究品質自然是 良莠不齊、瑕瑜互見。一些研究為標新立異、嘩眾 取寵而刻意追求“創新”,套用“生態”新概念敘述 舊話語,開展所謂的“標簽式”生態課堂研究;另一 些研究則缺乏生態學科知識,造成對現成的內容 簡單堆積,不加理解、甄別和分析地硬搬生態學理 論和方法,開展所謂的“拷貝式”生態課堂研究,具 體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核心概念界定模糊,應用泛化。理解一 個概念,把握表達這個概念的詞的含義,至少應了 解支配著這些詞的使用規則,從而把握這個概念 在語言和社會生活中的作用。[ 25]但在生態課堂研 究中,一是對生態課堂的基本內涵缺乏統一認 識。從國內已有研究來看,早期文獻多關注“課堂 生態”,后來逐漸轉向“生態課堂”,少數研究者也 用“生態主義課堂”或者“生態化課堂”等概念。目 前研究者對“生態課堂”與“課堂生態”的混淆,是
界定生態課堂基本內涵面臨的最大挑戰。二是對 生態課堂與其他類型課堂之間的關系缺乏辨析。 當前教育領域中,“生命課堂”、“生本課堂”、“和諧 課堂”、“有效課堂”、“卓越課堂”、“高效課堂”、“知 識課堂”、“傳統課堂”等不同類型課堂成為常見概 念,生態課堂與這些課堂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系與 區別,值得探討。三是生態課堂應用泛化。由于 對生態課堂的基本內涵沒有達成共識,而生態課 堂又成為一個普遍流行的概念,因此,在相當多的 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中,不管什么樣的課堂理念, 都被冠上生態課堂之名。
第二,研究內容簡單化與趨同化。雖然生態 課堂研究日益增多,但在理論研究方面,泛泛而談 居多,深入研究的少;結論相似的多,提出創造性 觀點的少。在實踐探索方面,提出生態課堂為載 體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的學校越來越多,但能凸顯 生態課堂特色、改進教學實踐的較少。歸根結底, 其原因在于相關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只是將“生 態學”理論簡單套用于課堂研究中。一方面,缺乏 對生態學的深入了解,對應該運用生態學怎樣的 分析框架、什么理論來研究課堂不明確;另一方 面,缺乏對生態學適用于課堂研究的條件分析。
第三,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脫節。“好科學必 然訴諸讀者的理性,使讀者的心智承認其邏輯關 聯或理性定律。”[26] 若生態課堂的理論研究能夠 得到教學實踐者的心智承認,那么,它必然能夠有 效指導課堂實踐。但是,當前生態課堂的理論研 究滯后于實踐探索,并沒有對生態課堂的目標體 系、內容構成、教學模式以及評價形成一套完整 的、科學合理的、有說服力的理論系統,因而理論 研究難以有效指導教育教學實踐。生態課堂的實 踐探索看似“熱火朝天”,實則“魚龍混雜”,一些課 堂本是非生態課堂卻貼著生態的標簽,而有些本 已體現生態理念的課堂實踐,卻沒有對其生態成 分進行系統總結和提煉,導致生態課堂教學實踐 零散而淺薄。
第四,研究方法單一。特定的理論體系往往 是特定研究方法的結果,正如皮爾遜所言,“科學 方法的特質在于,一旦它變成心智習慣,心智就能 把所有的無論什么事實轉化為科學”[27]。在生態 課堂研究中,國內研究者運用的研究方法比較單 一,缺乏系統持續的研究,尤其是對現場進行研究
— 56 —
分析較少,這使得生態課堂研究不夠充實豐滿,論 據不夠,難以真正構建適合國內課堂發展的模 式。此外,現有研究缺乏對生態課堂研究方法的 反思和探討。雖然有研究者從主體與環境、遺傳 與變異、平衡與失衡,競爭與共生四對范疇提出如 何用生態學分析視角來研究教育問題,[ 28]但對具 體的生態課堂研究方法幾乎是空白。
(二)生態課堂研究前瞻
1. 明晰生態課堂價值取向
價值取向不同,課堂教學的目標、內容、方法 以及評價都不相同。因此,生態課堂必定是有特 定價值取向的課堂形態,且這種價值取向決定了 研究者應該選擇與其相適應的研究視角作為分析 的工具。從課堂發展歷程上看,任何課堂形態都 是有一定的價值取向的。自然課堂強調自然性, 主知課堂重視工具性;經驗主義課堂以兒童生命 為中心,主考主義課堂追求功利。[ 29] 生態課堂必 然有明確的價值取向。當前之所以會出現生態課 堂概念泛化、運用混亂的局面,根本原因在于生態 課堂的價值取向不明。
珍惜獨特性、尊重多樣性、強調關系性、追求 和諧性,這是將生態課堂與其他課堂區別開來的 本質所在。具體而言,在中小學階段,生態課堂強 調“輕負高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大學階 段,生態課堂重視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 培養,給予生命自由發展的生態環境。
2. 澄清生態課堂相關概念
生態課堂與課堂生態。生態課堂是指,為實 現師生持續發展,在生態理念指導下建立的整體 關聯、動態平衡的課堂形態。“生態”具有兩種詞 性:形容詞和名詞。[ 30] 生態課堂中“生態”是形容 詞,具有兩層含義,一是指教學目標、課程內容、教 學實施與評價都體現生態理念的課堂形態,二是 指研究者運用生態學的原理與方法來分析課堂教 學。“課堂生態”中“生態”是名詞,即課堂教學過程 中由師生及課堂環境所構成的一種總體關聯系 統。生態課堂是具有一定的價值取向的課堂生 態,而課堂生態是客觀存在的、不具有特定價值取 向的課堂子系統。生態課堂由課堂生態所構成 的,但并非所有的課堂生態都能構成生態課堂,只 有符合生態理念的課堂生態才能構成生態課堂。
生態課堂與知識課堂、傳統課堂。知識課堂
把知識的學習和獲取作為主要使命的課堂形態。 雖然知識課堂和傳統課堂因為對特定因子的過于 強調,容易帶來種種問題,但這并不意味知識課堂 與傳統課堂位于生態課堂的對立面。一方面,因 為知識課堂、傳統課堂中也存在重視關系性、整體 性、多樣性的課堂,這都是生態課堂的基本特征; 另一方面,生態課堂同樣重視知識、教師、教材等。 生態課堂與綠色課堂 。 國內學者最早于
2002年明確提出“綠色課堂”,指師生在教與學的 過程中,處于相互促進、和諧發展的狀態。[ 31] 近年 來,“綠色課堂”逐漸成為眾多學校在特色發展過 程中提出的重要口號。綠色課堂,在課堂教學層 面強調對師生個體生命的尊重,重視學生的自我 發展與自我調試;在教學內容上關注環境保護與 可持續發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生態課堂作為 發展良好、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正是由多種和 諧的因子構成,它具有豐富的內涵:不僅關注所有 學生的整體特性,還重視學生的多元差異;不僅強 調生命個體,還關注生命之間的聯系;不僅重視課 堂整體的和諧,還關注于課堂過程的動態平衡;不 僅強調高質、高效的課堂教學,還重視生命個體之 間的平等。因此,綠色課堂是生態課堂的一種。
3. 構建生態課堂教學模式
生態課堂教學模式的形成和有效運用,是生 態課堂理論相對成熟的標志。這里主要探討與生 態課堂教學模式構建緊密相關的三個問題。
從教學目標上,生態課堂的最終目的是實現 師生生命的可持續發展:不是強調某一方面的發 展,而是關注全面的發展;不僅要滿足于當前發展 的需要,還要促進未來的發展。對于學科能力表 現而言,生態課堂教學目標是:重視學生基于知識 理解的學習能力、基于知識應用的實踐能力、基于 推理想象遷移的創新能力發展,促進學生個體和 群體的生態演替,這是教學目標由“知識本位”、 “能力本位”到“生態本位”的理想訴求。
從教學策略上,生態課堂的操作程序,既要關 注不同知識、不同能力的整體聯系,又要重視不同 生命個體之間的動態平衡。運用“生態補償”機制 也許就是生態課堂最適切的教學策略。所謂生態 補償,就是以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態系統服務為 目的,根據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生態保護成本、發 展機會成本,運用政府和市場手段,調節生態保護
— 57 —
利益相關者之間利益關系的公共制度。
從教學評價上,生態課堂強調對整體與過程 的關注。必須制定科學合理、體現生態理念的評 價標準,且需從一種關聯的角度,了解教師以往的 教學水平與風格、學生的知識水平與能力發展狀 況等。此外,借鑒“生態位”理論、“生態承載力”原 理和“生態補償”機制開展對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 中表現出來的學科能力表現的評價,這將開辟生 態課堂教學評價的新途徑。
4. 改進生態課堂研究方法
從方法論的角度而言,生態課堂研究要重視 “整體關聯”。“生態學思維,或生態學方法,它以有 機論為特征,強調事物和現象的相互聯系和相互 作用的整體性。”[32] 這意味著在生態課堂研究過 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要從共時性與歷時 性兩個方面關注生態課堂中各因子的整體關聯, 既要關注當下情境中課堂主體與主體、主體與環 境、課堂內外的聯系,以及各因子之間的相互作 用,又要重視課堂各因子在持續發展過程中出現 的變化。第二,加強生態課堂理論研究與實踐研 究的內在關聯。理論研究必須要從課堂教學實踐 中獲取生命力,對所感知的客觀事實進行邏輯分 析與提升,構建關于生態課堂的一套完整而合理 的理論體系,實踐研究應該理性地對經驗進行歸 納總結與提升。第三,加強國外研究與本土研究 的結合。本土研究應關注國外生態課堂方面的相 關研究,但不能對其研究結論或者相關理論進行 簡單移植,要結合本土的教學實踐、文化背景等, 加強本土的原創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