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10] | 作者:admin22 次瀏覽 | [字體:大 中 小] |
2023年11月8日星期三,綜合實踐課題組在五樓錄播室召開了第十一周工作會,本次例會由楊薈民老師進行了主題發言,楊秋潔組長進行了近期工作計劃的安排。、
會議開始首先由楊薈民老師聚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是如何組織的?如何理解課程內容組織的整合性和連續性?“連個問題進行了解讀。其中對于課程內容如何組織問題,需要重點把握重點內容的組織中心——活動主題(問題和議題)進行組織,而此中心問題和議題應來自學生真實的生活世界,在真實世界中對個人及社會具有一定的意義。第二,規劃與這個組織中心有關的學習經驗,使其在組織中心的情境下,能夠整合適切的知識。
對于如何理解課程內容組織的整合性?問題。需要整合性體現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關聯邏輯,即強調整體論和相互聯系,包括內在整合性和外在整合性,同時也具有教育與文化雙重的重要意義。
一是內在整合性。內在整合性更多地體現了教育意義上的關聯,是指綜合實踐活動立足于每一個學生個性發展的整體性,強調教師、學生、活動內容等諸多因素彼此互動、相互聯結,整合成一個教育有機體?!吨笇ЬV要》強調,要結合學生發展的年齡特點和個性特征,活動內容應圍繞學生與自然的關系、學生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學生與自我的關系等三條線索進行系統設計,對任何主題的探究都必須體現個人、社會、自然的內在聯系,體現科學、藝術、道德等因素的內在整合。
因此,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容的組織,鼓勵以綜合主題或綜合項目的形式開展大主題活動,尤其需要考慮以下兩方面的整合。(1)與學科探究的整合。首先,學科領域的知識可以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延伸、綜合、重組與提升;其次,綜合實踐活動中所發現的問題、所獲得的知識技能可以在各學科領域的教學中拓展和加深;再次,在某些情況下,綜合實踐活動可與某些學科教學打通進行。但是,學科探究不能替代綜合實踐活動課程。(2)與專題教育的整合??梢愿鶕W生的興趣與需要,將專題教育的內容,如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環境教育等,轉化為學生感興趣的綜合實踐活動主題,進行整體設計和實施。
隨后楊組長對本周工作計劃進行了如下安排:
一、楊薈民老師組織進行五分鐘“微學習”。
二、通報成果集撰寫情況。(廖進歡老師負責)
三、確定雙流區綜合實踐大主題微專題參與老師及課題。
四、胡夢嬌老師負責撰寫語文學科內微信推送,對接宣傳課題組。
五、周五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開展。
1.數學、英語學科內綜合實踐課程——與年級教研組進行研討,確保課程保質保量順利開展。(第一周) (徐建負責數學、袁夕越負責英語)
2.小組探究性學習——小初高一體化,序列化開發課程。
3.設計制作課程——五個類別,分別有序開展。
(各類別負責老師提前做好后期課程準備,提醒各組注意過程性資料的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