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12-24] | 作者:德育處 李雪白 次瀏覽 | [字體:大 中 小] |
在溝通中,許多時候聽比說還重要。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只顧著忙工作,沒有重視孩子的溝通需求。漸漸地,他們發現,孩子已經和自己無話可說了。而當父母意識到這個問題時,恐怕孩子的心門早已關緊,再也敲不開了。
孩子與父母的感情是需要親密的溝通來建立與維系的,而良好的親子溝通從傾聽開始,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下如何做好孩子的傾聽者。
(一)掌握基本的傾聽技巧
1.給予耐心,全身心傾聽
當孩子給你說一件事的時候,放下手機,離開電視,停下家務,認真聽,用全神貫注的傾聽來代替心不在焉。當我們真的將自己的身份放下,留給孩子一個自由表達的時間,真誠地跟孩子交流時,我們也會收獲一個愿意打開心扉、積極樂觀、注意力集中的孩子。
2.展現傾聽姿態,表達傾聽興趣
身體姿態是最直觀的信息來源,傾聽中可以通過身體語言表現出對孩子話語的興趣和關注。比如,專注的神情,對視的目光或適時的微笑、皺眉,自然而然的身體接觸都是在告訴孩子我們在認真聽他說話,讓他感受到我們的用心。
3.不打斷和評判,允許孩子完整表達
在孩子表達時,不要急于打斷或給出自己的意見和評判。允許孩子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擔憂和想法,耐心聽孩子講話。有的家長,特別是聽到孩子談論一些自己認為錯誤的觀點和行為時,便迫不及待地站在家長的立場上,立即加以限制和制止,應該如何如何,不應該如何如何,最后讓溝通變成沖突。
4.積極回應與情感支持
積極回應不是簡單的:“嗯”、“啊”、“哦”,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的話,并表達出你對他的理解: “啊,原來你是這樣想的!”、“你這個想法真的很有趣”、“你肯定很難過”,得到積極回應的孩子才會有興趣和你繼續聊下去。當然,有時候孩子講述的事件本身并沒有那么重要,孩子所傳遞出的擔憂、焦慮、無措,才是孩子希望被家長看見和理解的。
(二)學會不同學段的傾聽要領
1.珍視低段的“樂于表達期”
低段的孩子,正處于樂于表達的時期。一二年級的父母都會有這樣的感受,可能還不等你主動詢問,孩子回來就會主動滔滔不絕地給你講學校發生的各種事情,我們要珍惜這樣的傾聽機會。同時,也把孩子分享的內容作為一種教育契機,將孩子分享到的學校、班級好的方面,適時正面放大,讓孩子更有歸屬感和集體榮譽感。而孩子聊到的負面經歷,我們要做積極引導,用孩子樂于接受的方式幫助孩子學會自我反思,學會解決問題,并傳遞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另外我們也要激發孩子說得更多,從而我們聽得更多。
2.把握中段的“暗流涌動期”
中段是孩子情感發生變化的轉折時期,他們從情感外露、淺顯、不自覺向內控、深刻、自覺發展,內心的想法逐漸豐富,但辨別是非的能力還有限。隨著社會經歷增多,人際交往擴大,因為社會經驗不足,經常會遇到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是情緒出現波動不安的開始,如果不注重引導,孩子可能會因為一些小的困撓干擾學習,逐漸對學習失去興趣。因此,需要家長更主動的去關問孩子在學校的學習、人際狀況,當發現孩子出現了困擾和難題,要悉心陪伴和耐心引導,及時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3.理解高段的“歇斯底里期”
高段的孩子已經逐漸步入了讓家長們頭疼的青春期。這個階段的孩子,生理和心理都在發生顯著變化,導致他們的情緒變得急躁,性格變得極為敏感和叛逆。很多父母也會明顯感覺到孩子在與你表達時會很容易發脾氣,甚至說話方式也變得粗暴無理,如果我們也是硬碰硬,那只會是火星撞地球,兩敗俱傷。這個時期的溝通特別考驗家長的耐心,當孩子處在情緒上時,等他先盡情發泄完情緒,此時我們只有一個動作——聽他“說”。 待孩子情緒穩定后,帶著孩子多進行戶外活動,然后再恰如其分地與孩子溫和溝通。溝通中,要尊重孩子的獨立性,理解他們的想法和選擇。其次,共情式回應特別重要,學會站在孩子角度思考,避免用固有的觀念或偏見去解讀孩子的言行,保持開放的心態去傾聽。
伏爾泰說,耳朵是通向心靈的路。
傾聽,是人際交往中最美的語言,它超越了言語的界限,讓心與心之間更加貼近。
傾聽,是一種無聲的力量,它能化解誤解與隔閡,讓彼此的心相知相融。
彎下腰傾聽孩子的聲音,能夠有效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
學會傾聽是我們家長的必修課。
免責聲明: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部分文字來自互聯網,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