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的人格比知識更重要
[日期:2017-05-11] | 作者:德育處 2528 次瀏覽 | [字體:大 中 小] |
依賴于人格的偉大。”
一、知識積累是完善人格的前提
眾所周知,一個人在剛出生時是最純潔的,沒有任何的思想與認識,在成長的過程中,通過對周圍事物的逐步認識而積累起來一定的知識,人格對于嬰兒來說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人格的高低在于對知識的積累。但如果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那從何說起完善人格?因此,積累知識是完善人格的前提。
我們并不否認完善人格的重要性,但知識是人的精神食糧,只有不斷的積累知識,我們的思想才不會陳腐,我們的人格才會得到更好的完善。相反,一個人如果連最起碼的做人都不會,那么要那么多的知識做什么?即使學有所成,卻很難實現人生的價值。而健全人格的人,不僅可以抵御各種心理致病因素的侵襲,更重要的是能夠正確處理人際關系,能把自已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運用到能獲得成功的工作和事業上。
現在的學生,由于任性、賭氣、心里脆弱、思想負擔和厭學等原因離家出走的現象屢見不鮮。由于知識積累不夠而應聘失敗、考學失敗等原因輕生的學生不是沒有,而這些只不過是人生一個很小的挫折,但由于人格不健全,就極有可能會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抵不住誘惑,犯錯誤甚至犯罪乃至輕生。
當今我們的獨生子女現象,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過的現象。在我們這個有著濃厚親情倫理的國度,這些個獨生子女受到了可以說是無微不至的關懷、寵愛。家里,他們不僅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而且是想伸了伸手,想張了張口,不想伸手、張口了,有人還得幫他、勸他、求他、哄騙他伸手張口。他吃的巧克力你連名字都沒聽說過,他玩的那些電子玩具,他用的書包、文具盒和鉛筆刀都是幾元幾十元的,他一個夏天吃雪糕飲料花的錢可能比父母在整個童年花的錢還要多。他從來都不知道饑餓是什么滋味,但對去大飯店“撮”卻不陌生。他不知道吃苦是什么味道,但對去超市瘋狂購物卻毫不吝嗇。他們不知道父輩們上學時的艱苦,因此,也根本不相信他們所說的事實。是環境造就了他們不健全的人格,他們對社會的不良作為也是在所難免的。然而,現實是無情的,可憐天下父母心,一枕黃粱又再現。孩子視父母的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碎了的無微不至的關懷為理所當然,他們會對不合心意的、照看不到的地方大發脾氣,他們極少會體諒家長的良苦用心,更缺乏社會公德、回報感恩和責任心。這些不良現象,是家庭環境培養的,是父母造就的,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人格是不健全的。
現行的教育中,學生的身心和人格不健全、不夠和諧,有很復雜的原因,但就教育本身來講,在很大的程度上源于未能有效、科學地協調好學生身心、學業和人格之間的矛盾,學校教育中,有意或無意地以犧牲學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為代價,以單純提高學生課業水平為發展目標,或片面地把學生學業上成敗理解為學生發展的唯一內容和最高的標準的錯誤傾向,并非個別的現象。研究生、博士生等高學歷的人才的犯罪率比普通的學歷的人要高,就是因為過分重視學歷和知識而忽視了人格方面的塑造和完善,健全的人格為我們指明正確的人生目標,有了正確的目標才會讓我們把積累的知識用在社會上產生價值,如果人格是殘缺的話,讀書少反而顯得淳樸,讀書多反而顯得更加遲鈍,所以只有完善了人格,才可能使用好積累的知識,所以完善人格比積累知識更重要。
許多關于兒童學習差異的文章中,都提到兒童普遍存在的問題,不光是教育的問題,也有我們老師自身的問題,不是我們的孩子學不好,也并非我們的老師教不好,關鍵是忽視了學生本身的差異,而一味地讓學生達到同一個目標,采用的都是同一種教學方法,而很少考慮學生的喜與樂,以到于部分學生的聰明才智得不到很好的發揮。
現實也可以證明,一些有成就的人往往是沒有受過良好的學校教育的人,愛迪生在上小學時,被老師認為是劣等生,就是這樣的劣等生,最終成了發明家;牛頓由于熱衷于思考數學問題,常常忘了別人命令和委托,他在學校的學習成績總是倒數第一名,但他很會制造機器玩具;達爾文從小也是熱衷于觀察動植物,為了制作標本而考試不及格;比爾.蓋茨沒完成大學學業就把哈佛給炒了魷魚……你能說他們智商低嗎?這也是部分有才華的學生在教育制度下不一定能發揮出才華的判言所定。而理想的教育在于發展先天的個性,培養其獨特見解和首創精神。
二、因材施教,承認孩子的差異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態度對孩子的人格塑有很重要的影響,民主型的家庭導致孩子人格的合作、獨立和坦率;專制型的家庭導致孩子人格的反抗、情緒不安定和服從等;嬌寵型的家庭導致孩子人格的任性、幼稚、溫和等;支配型的家庭導致孩子人格的消極、依賴和順從等……然而,在學校教育中,教師的態度,對孩子人格的塑造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我們的老師,首先應該為孩子的未來著想,為塑造其健全的人格負責,這就是我們家長和老師要承認孩子的差異,包括生理差異,心理差異,社會性差異和環境差異,從而因人施教,因材施教,這樣才不至于影響學生的個性發展。
承認孩子差異并了解孩子的差異對教學至關重要,然而現行的學校教育中,學生面對的是同一個老師,坐在同一個教室,接受的是同一種方法,所學的是同一個內容,而課本的內容是按孩子的認知結構設立的量化標準,即一年級達到怎樣的程度,二年級達到怎樣的深度……認知結構是可以量化的,但有的因素是不可以量化的,比如情感,家長和老師要承認孩子的認知差異,如果認知方面差一些,何不通過情感因素來協調他主觀的內在動力呢?尊重孩子的人格,使孩子在主觀認識上不怕學習,居高臨下地看待學習,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情感與邏輯的結構相互聯系到了一定時候,孩子的學習潛能會迸發出來。每個孩子的潛能是無限的,關鍵是找到打開他們興趣的閘門,激發孩子的求知欲。考多少分是次要的,孩子的人格塑造才是最最重要的,然而,現行教育觀,總是以成績好壞,分數的高低來評價一個孩子,而不是從品德、人格上去評價。為能考個好成績,教師不得不在時間上拼,孩子壓力大,學習成了生活規律,幾點起床,幾點背書,一天的緊張學習后,晚上還有家庭作業,他們玩的時間很少,活得很累,很不開心,試想,他們愿意學習嗎?能自覺主動學習嗎?顯然是不可能的。教師必須轉變觀念,認識到孩子的差異,通過科學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把“如何使孩子學會學習”作為研究課題,想辦法使孩子想學、樂學,讓他們不好意思不好好學習。
三、尊重學生的人格,促進個性發展
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首先要尊重學生人格,保護學生的個性發展,信任學生,喚起他的尊嚴,這樣,他就不會任性,有自尊、自律才會有自控,沒有尊嚴的孩子要么壓抑,要么任性,教育起來很難。教育,不僅僅是讓學生學習一些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完善兒童的人格,啟迪兒童的智慧。只有讓兒童在人類優秀文化的熏陶與浸潤中健康成長,才是教育的真諦所在。
教師只有對孩子有更多的信心和好感時,孩子受到激勵后就有可能會有更大的進步,反之,如果主觀地認定孩子天生愚笨,難以造就,諷刺、挖苦,甚至打罵,孩子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就會受到壓抑,聰明才智就難以發揮出來。因此,尊重、信任學生,承認學生的個性差異,智商差異等,對癥下藥,因人施教,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使每一個孩子都覺得自己能行,能學好,讓每一個孩子找到自己行的感覺,不是這方面,就是那方面,那么,教好與學好便成很自然的事了……。
中國有句俗話,叫做“親其師,信其道”。只有學生熱愛自己的老師,親近自己的老師,才會熱愛學習,聽從教師的教誨。愿天下所有的老師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注重自己的人格魅力的提升!因為,今天你教給學生的知識,不僅僅是他們長大后進行創新的素質,更是他們人生路上良好人格塑造的奠基,因此,健全的人格塑造比傳授知識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