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中實驗科教之光,閃耀2019年省科創大賽
[日期:2019-04-02] | 作者:教科室 1694 次瀏覽 | [字體:大 中 小] |
2019年3月22日至25日,在由四川省科協、教育廳、科技廳、生態環境廳、體育局、團省委、婦聯和遂寧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四川省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和遂寧市科協承辦的四川省最高規格的青少年科創比賽——四川省第34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我校5件作品在與各地、市、州選拔出來的一千多件優秀作品的較量中脫穎而出,其中:李舉梅老師的科教方案《探究色光對蔬菜的影響活動報告》、龍姿君、方艷秋、韓媛媛三位老師的科技實踐活動《雙流區空氣污染現狀調查及防護措施研究》、王偉、李春燕老師共同指導的劉佳同學的科學影像《它們還有用嗎?》獲一等獎,且以上三項作品均入圍全國大賽;李春燕、段緒德、余蕾三位老師的科技實踐活動《以未來之名,做環保衛士——關注廢物利用,提升廢物利用率》獲二等獎,韓媛媛老師指導陶鑫、吳俁、李傲撰寫的科學論文《空氣污染現狀及防護措施調查與研究——探究不同口罩過濾 PM2.5效果》獲三等獎。
李舉梅老師的科教方案《探究色光對蔬菜的影響活動報告》源于小組研究性學習課題“探究色光對蔬菜的影響”。 活動中研究小組先后將“辣椒、番茄、茄子、蓮花白、花菜、紅油菜”共六個蔬菜品種種植在“紅、橙、黃、綠、青、藍、紫”多種彩色塑料膜下,定期觀察記錄同種品種在不同顏色的膜下的生長情況,如葉片數量、葉片顏色變化、生長高度、開花時間和果實數量等數據,得到了三點創新結論。
由于研究過程扎實,結論科學,且具有推廣價值,又通過課題開展有效培養了學生研究能力、實踐能力等,獲得了現場問辨專家評委的高度認可,獲得一等獎,并挺進全國大賽。
龍姿君、方艷秋、韓媛媛三位老師的科技實踐活動《雙流區空氣污染現狀調查及防護措施研究》基于學校開展的小組研究性學習課題《雙流縣城垃圾分類處理現狀及展望》和《空氣污染現狀及防護措施調查與研究》,活動中由于創造性的開展了“空氣中懸浮顆粒物的測定”和“不同口罩過濾PM2.5效果測定”而震撼了專家評委,收獲一等獎并挺進全國大賽。
王偉、李春燕老師共同指導的劉佳同學的科學影像《它們還有用嗎?》,創造性的將小組研究性學習課題《白河》的子課題《廢舊手機拍攝功能的運用》中的研究過程及科學結論有機的融合在一起,講述了如何利用廢舊手機成功拍攝出3D視頻及利用手機延時拍攝功能成功拍攝黃豆及紅豆發芽的視頻,并對比了在電池電極材料溶液中,植物種子發芽所受影響的延時影像。作品的語言簡潔準確,實驗科學嚴謹,畫面清晰流暢,從而征服了評委,獲得一等獎第一名,并挺進全國大賽。
本次大賽,我校成功實現了多項突破:一、首次獲得三項一等獎,排名全省初中學校第一位,實現了一等獎數量的突破;二、首次有三個項目被推薦參加全國大賽,排名全省初中學校第一位,實現了參加全國大賽數量上的突破;三、首次有教師科技作品入圍現場問辨,且獲一等獎,實現了教師項目的突破;四、首次有科學影像作品以第一名的成績獲一等獎,實現了獲獎項目種類的突破;五是首次有兩項科技實踐活動獲獎,鞏固了我校科技實踐活動的優勢地位;六、李春燕老師在大賽期間的全省科技教師高峰論壇上做專題講座,實現了教師在省級平臺做專題講座的突破。
本次雙中實驗科教之光,閃耀四川省科創大賽,絕非偶然,而是志文校長高屋建瓴的提出實施以課程改革為核心的素質教育,并十五年如一日的對綜合實踐活動的執著堅守;堅持對科技教育加大投入,讓越來越多的教師投身科技教育,并愿意為之付出智慧和汗水”所產生的必然結果。
近年來,學校在科技教育方面,真正做到了:
一、夯實基礎
每年從有限的辦學經費中,安排大量的資金用于科技教育硬件和場館建設,夯實科技教育基礎?,F已建成的場館有:現代化的創客中心,占地30余畝的蔬菜種植基地,校園七彩種植園,空中生態園,天象館,校園氣象站,校園電視臺,多媒體網絡教室,汽車工作室等,即將創建的還有小組研究性學習專用場館,創客中心二期等??傆嬐度爰s1700余萬元。
二、抓住重點
我??萍冀逃n程建設以學科滲透、校本教材開發的形式展開,抓住科技教育重點。經過多年實踐,我校開發的科創校本教材已有《科創基礎教程》、《集成電路與電路集成》、《初中階段小組研究性學習課題開發與實施策略》、《分學科小型探究課題》、《信息技術》、《探索者》等,對科技教育的順利縱深推進,起到了基礎保障作用。
三、搞好主體
堅持辦好科創班,落實科創班的科技教育主體地位。在開齊開好國家課程的同時,每周開設兩節特色課程,以各類科創項目為載體,進行科技創意和設計的教學。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同時,增強科技創新意識,理科得到突出發展。在涌現出一批如就讀同濟大學最牛專業之土木工程的博士羅嵐炘、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生劉子超、浙江大學劉宗航、現就讀雙流中學有望考入北大清華的文星朗等大批優秀畢業生外,更有338人次獲國家專利證書,706人次獲國家專利受理通知書;每屆中考均實現低入高出,以200%以上的重點高中中考任務完成率讓每一位科創班的同學均得到有效提高和發展。
四、強健兩翼
第一翼是:小組研究性學習課題的開展。學校專門成立了領導機構,完善管理體制和考核機制。組織有興趣的部分學生選擇有研究價值的課題,在教師的組織指導下,自主開展研究,現有在研課題23項。多年的持續實施,涌現出一大批優秀課題,如李春燕老師主持的《關注水資源,保護母親河--雙流白河生態系統調查》,一屆又一屆學生持續研究已達十年,其研究成果在獲得全國、省、市科創大賽一、二等獎的基礎上,還曾被英國友好學校帶到哥本哈根全球氣候大會上交流,引起廣泛關注,并得到了中國教科院田慧生院長、教育部柳夕浪研究員、雙流區政協主席李德龍、成都市河流協會會長田軍等領導和專家的關注和指導。
第二翼是科技愛好者協會的活動開展。由總輔導員王偉組織一批對科技教育工作有基礎、感興趣的老師近30名教師參與,在全校招募愛好者參加,組成各類興趣小組,如“科幻畫小組、信息技術小組、發明創作小組、航拍小組”等,其中“機器人研究小組”更是一支明星隊伍,他們曾入圍世界總決賽并獲得世界機器人錦標賽冠軍填補了雙流區在校學生獲得世界冠軍的空白。2018年我校VEX機器人由王偉和官勤學兩位老師帶隊,獲全國賽華西區第二名,在第十二屆騰訊杯青少年VEX機器人亞洲錦標賽中獲國際金獎。
五、立足常態
常態推進科技節和科技研學旅行。
學校于每年3月至6月開展科技節,至今已開展到第十二屆。內容涵蓋數學、語文、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科創、藝術、信息技術等教研組負責的近30個項目,涌現了像水火箭及電磁炮等經典項目,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既普及了科技教育,又為各級科創大賽儲備了優秀作品。
同時,每年的暑假舉行科技研學旅行。學校從每年3月開始規劃,到每年8月現場研學,到10月成果匯報結束,一批又一批的同學通過科技研學旅行活動開闊了眼界,提升了能力。
總之,豐富的課程形態,嚴謹的課程管理,高額的資金投入,合理的教師結構,扎實的教學過程,準確的成果提煉,鑄就了學校今天的科技教育輝煌。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站在新的起點,雙中實驗科教人,將繼續在高志文校長辦學思想引領下,適應新形勢,開啟新征程,爭創新功績!
(科創組段緒德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