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國科技活動周大學科研機構開放活動舉辦
[日期:2019-05-30] | 作者:曹瑩 1812 次瀏覽 | [字體:大 中 小] |
2019年5月19-26日,科技部、中宣部、中國科協舉辦第十九個全國科技活動周。今年全國科技活動周的主題為“科技強國 科普惠民”。
教育部作為全國科普聯系會議成員單位,高度重視此次全國科技活動周工作,充分發揮高校強大科技資源優勢,廣泛調動高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精心組織舉辦大學科研機構開放活動。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期間共有34所部屬、部省合建高校面向社會開放了校園,組織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192項科學普及活動。
打開大學之門,是今年全國科技活動周大學科研機構開放活動的一大特色。各部屬高校和部省合建高校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重要講話精神,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為己任,以真誠服務青少年為重點,突出高校科研機構科教融合的特點,打開校門院門,開放平臺基地,讓社會公眾在實驗室、工程中心、研究中心、校史館、博物館、天文臺等各種類型的大學科研機構中切身體會科技的魅力。北京大學面向社會全面開放國家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開展科學普及教育;華東師范大學在寧波天童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舉辦野外樣地調查體驗、植物辨識和標本制作以及野外便攜儀器操作演示科普活動;廣西大學在學院特色標本園舉行果樹標本制作、植物栽培新技術情況科普演示。
讓科普有趣起來,是今年全國科技活動周大學科研機構開放活動的另一大特色。部屬高校和部省合建高校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將科技成果生動展示,把復雜的科學原理用最簡單通俗的方式告訴公眾,以科學體驗、主體展覽等形式,讓科普有趣起來,讓科普好玩起來。北京師范大學在北京的東北虎豹監測與研究中心,通過自然資源監測系統遠程實時展示吉林琿春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的東北虎豹監測圖像和數據;山東大學威海空間科學與物理學院開展3D天文科普觀影,讓天文科普立體起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在1296平方米的大廳里模擬人工降雨,形象直觀的展示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過程、生態環境變化。
下一步,教育部將繼續緊密圍繞創新型國家戰略需求,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廣泛普及科學知識,認真研究科普對象需求,不斷深化科普供給側改革,形成并完善貫穿大中小幼兒園一體化的教育科普工作體系,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普支撐。
來源:中國教育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