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周國旗下的演講 文明中國禮
[日期:2014-09-30] | 作者:德育處 2211 次瀏覽 | [字體:大 中 小] |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
我是來自八年級四班的楊淑涵,今天我要演講的題目是文明中國禮。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提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主張。意思是不符合道德規范,文明禮儀的言行不能看,不能聽,不能說,不能做。學校作為我們接受知識的神圣殿堂更應該是一個文明和諧的集體。但是想要創建一個這樣的集體,還需要我們大家的努力。
也許有人會問,文明是什么?其實文明就是路上相遇時的微笑,是同學有難時的熱情幫助,是平時與人相處時的親切,是見到師長時的問早問好,是不小心撞到對方時的一聲“對不起”,是自覺將垃圾放入垃圾箱的舉動,是看到有人隨地吐痰時的主動制止……文明是一種品質,文明是一種修養,文明是一種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廣泛推崇的一種道德行為。
俗話說“良言入耳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文明禮貌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同時也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我們應當遵照中學生守則和日常行為規范,嚴格的要求自己,只要我們從平時的一言一行做起,尊敬師長,團結同學,文明用語,我們才能成為新時期文明的中學生。
知大家是否記得,中央電視臺曾經報道,國慶節后的天安門廣場,隨處可見口香糖殘跡,40萬平方米的天安門廣場上竟有60萬塊口香糖殘渣,有的地方不到一平方米的地面上,竟有9塊口香糖污跡,密密麻麻的斑痕與天安門廣場的神圣和莊嚴形成了強烈反差。
以上的事例表明,文明其實是由細節構成的。在我們身邊,在一部分同學身上,還存在著一些不文明的行為。例如,在我們的校園內、樓梯上總能見到與我們美麗的校園極不和諧的紙屑,教室里、校園內食品袋、方便面盒隨處可見,甚至有的同學認為:反正有值日的同學和清潔工打掃,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學在教學樓走廊上追逐打鬧,走路推推搡搡習以為常;還有部分同學相互之間講臟話、粗話,隨意攀爬樹枝,甚至還有個別同學故意損壞學校的公共財物。同學們,反思一下吧。你會發現,我們離文明還有一段距離。
作為學生,我們很多同學把文化知識的學習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會公德的培養,文明習慣的養成,而這恰恰從本質上展現出一個人的思想品質。事實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保證我們順利學習的前提,也是樹立健全人格的基礎。現在,我們正處于人生中最關鍵的成長時期,我們在這個時期的所作所為,將潛移默化的影響到我們自身的心理素質,而文明的行為就在幫助我們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同時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質,如果我們不在此時抓好自身道德素質的培養,那我們即使擁有了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又有何用呢?所以,我們首先要做一個有文明,有素質的人。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會再來。
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于金錢。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努力,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做文明學生,共同營造一個寧靜,有序,和諧的校園。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