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雙流中學實驗學校舉行教育部重點課題成果公開報告會暨成果推廣會
[日期:2021-06-01] | 作者:教科室 1901 次瀏覽 | [字體:大 中 小] |
2021年5月30日,成都雙流中學實驗學校獨立承擔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初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與實施研究”(課題批準號DHA160363)成果公開報告會、成果推廣會暨四川省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研員和骨干教師專題培訓在成都雙流中學實驗學校隆重舉行。
本次活動由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成都市雙流區教育局、雙流區教科院協辦,成都雙流中學實驗學校承辦。與會嘉賓有國家教育部教材局專家,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柳夕浪;首都師范大學副教授,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師資研究與培訓基地主任楊培禾;北京大學教育博士,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綜合實踐活動教研員,教育部《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研制組成員劉玲;正高級教師,教育部基礎教育英語教學指導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董洪丹;四川省教科院辦公室副主任、綜合實踐活動和勞動教育教研員朱雪林;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譚文麗;雙流區教育局局長陳廷剛;成都市教科院教育改革發展研究所副所長陳宇燕;《成都教育》執行主編,成都市教科院綜合實踐活動和勞動教育教研員,成都市教育學會綜合實踐專委會常務副主任史玉;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科研教研員、成都市教育學會副秘書長陳軍;成都市教科院綜合實踐活動教研員、勞動教育教研員肖慧;雙流區教科院院長邱剛田;雙流區教科院教育改革研究中心主任易恩;成都雙流中學實驗學校黨委書記、校長高志文。四川省各市(州)綜合實踐活動教研員和骨干教師300余人參加本次活動,會議主持是四川省教科院辦公室副主任、綜合實踐活動和勞動教育教研員朱雪林,學術主持是成都市教科院教育改革發展研究所副所長陳宇燕。
雙流區教育局陳廷剛局長在致辭中指出,雙流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教育工作,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雙流教育以“優質、特色、多樣”為發展目標,扎實推進課程建設,致力打造一批市民家門口的好學校,促進雙流區教育高質量發展。雙流中學實驗學校作為雙流教育的一張名片,在課程改革、課題研究、課程建設、課堂教學等方面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雙流中學實驗學校的課程改革成果“初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序列開發與常態實施”被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評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典型案例”,獲四川省人民政府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和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初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與實施研究”課題負責人、成都雙流中學實驗學校高志文校長作成果報告,高校長從“研究緣起與歷程”、“研究成果與表達”、“研究創新與影響”等方面匯報了學校歷時十八年堅持不懈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與實施,探尋育人方式變革,轉變學習方式,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研究歷程。高志文校長在成果報告中指出,從“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視角,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與實施為載體,務實培育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聚焦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和課程管理五個層面的內容研究,進行序列化研究和實踐檢驗。2016年立項為教育部重點課題至今,課題組從優化整合、規范實測和系統評價進行深入研究,同時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學科課程的反哺和滲透,以增強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生命力。形成了“目標+結構”的課程頂層設計,構建了“主題+序列”的內容體系和“三段六環”的實施框架,提出了課題化開發、課程化實施、常態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策略,從學生、教師、課程三個維度進行全面系統評價,建立了以“寫實性記錄、表現性評價、學分制管理”為核心要素的綜合評價體系,資源建設到課程建設都積累了豐碩的成果,出版了專著《初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開發與常態實施》,《以課程改革為核心的素質教育》,《實踐育人:小組研究性學習課程》,《實踐育人:主題探究式學習課程》等,研究論文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課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等刊物發表或在人大復印報刊資料轉載,為中小學實踐育人提供了典型案例。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初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與實施課題研究對學生、教師、學校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理念和育人方式已輻射并根植到學校的整體課程體系,形成了濃郁的、獨具特色的育人課程文化,成為全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究與實施示范學校、全國十佳科技教育創新學校。近五年,學校教師受邀參與各級各類成果推廣和展示交流活動達80余人次。全國13個省市、省內21個市(州)的648所學校參與研究、實驗、推廣和檢驗,正在逐步轉化為具有變革意義的教育實踐。
接著,成都雙流中學實驗學校師生展示交流了考察探究類、社會服務類、設計制作類、職業體驗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研究過程和成果。
綜合實踐活動名師工作室導師李春燕老師以小組研究性學習課題研究為例對考察探究類課題研究成果進行展示交流,構建了促學生成長的“三維一體”模式和促教師發展的“一體三翼”模式,構建“基于教與學方式變革的探究類課題小初高一體化設計”。通過“三階段一展示”評價機制,很好地解決了課程實施過程的扎實推進和成果呈現問題,為課程常態實施提供了保障。近五年,學生參加各級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得4000多個獎項,其中全國十佳科技實踐活動獎1項,《雙流白河生態系統調查及治理措施研究》、《羊肚菌種植實踐研究》等8個項目獲全國科創大賽一等獎。
曾艷老師對社會服務類課題研究成果進行展示交流,從研究內容、參研群體、參研時間、評價量表、評價方式及評價標準進行了闡述,展示了課題組開展的各類活動與《社會服務手冊》等物化成果。隨后,八年級四班曾瀟禾同學結合自己親身參與的暖冬活動——關愛留守兒童為例介紹了社會服務是如何探究并有效實現其育人價值。
學校科技總輔導員王偉老師介紹了綜合實踐活動設計制作類課程,通過從生活實際需求出發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相關課程實施指導學生掌握方法,借助多次實踐操作豐富學生操作經驗,提高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到目前為止,成都雙流中學實驗學校師生共獲得340項專利證書,735項專利受理通知書。
李舉梅老師、王春艷老師代表職業體驗類課題作成果展示交流,包括家政課題、職業體驗、勞動技能、種植探究四個方面,以《探究色光對蔬菜生長的影響》這一課題研究為例,由參加研究的學生代表現場匯報。職業體驗種植探究類課題《探究色光對蔬菜生長的影響》、《無土栽培》、《智能蔬香園》等研究成果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
隨后,與會專家對成果報告作點評指導。
國家教育部教材局專家柳夕浪強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承擔著學科課程無法替代的育人目標和育人價值。綜合實踐活動強調實踐中學習,是以項目為載體的一種學習,是任務驅動的一種學習,是將學和做融為一體的,是一種新型的課程樣態和學習形態,它打破課堂約束,讓學生走向社會生活、走向自然。我們的學生總是囿于課堂從未走向社會,不參與社會生活,確定他們很難形成真正的責任擔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他高度評價雙流中學實驗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究與實踐。他說,雙流中學實驗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從學校課程改革實際需求出發,分步走、有序列地開發與實施,既有必修也有選修,并在這個過程當中形成了豐富的落實性的經驗,取得了比較好的綜合性效果。雙流中學實驗學校的研究啟示我們,課程改革的深化是在重點難點問題的突破過程中實現的,只有有了課程改革的若干重點難點問題的突破,才可能有高質量的教育體系。成都雙流中學實驗實驗學校為破解課程改革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提供了好的樣本。
同時,柳夕浪老師還認為成都雙流中學實驗學校為廣大中小學老師從事研究性實踐提供了一個好的范例。他提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從根本上講要靠教師。可今天的教師,絕不能僅僅是對上級的政策文件被動的機械的執行,也不是想怎么樣就怎么樣的胡亂折騰,必須遵循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無研究則盲,無實踐則空”。要將研究和實踐,要將教育教學設計和教科研有機結合起來。雙流中學實驗學校的經驗是把我們課程改革碰到的重點難點問題轉化為研究的課題,進行持續不斷的實踐探索,這個團隊從自身的探索當中總結歸納一些實踐的模式,也提煉出自己對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認識、看法,乃至有一個初步的理論模型,是扎根在我們自己的教改實踐的土壤當中的。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師資研究與培訓基地主任楊培禾分享道,十年前因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雙流中學實驗學校結緣,在后來的研究交流過程中發現到學校的研究特質。一是扎實。在高質量團隊的組織帶領下,有清晰的理念定位和目標導向,使之指導著實踐研究的每一個階段,并在實踐研究中對理論、目標作進一步的反思和批判,有理論建樹的追求。二是情懷。雙流中學實驗學校持續十八年的研究,前后經歷了四個重要階段,在每一個階段他們都能毫無保留地在全國綜合實踐活動學術年會上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這是一種情懷。同時,較大范圍內的分享與交流能帶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更大范圍的創新與提升,逐步形成百花齊放的局面。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研員、教育部《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研制組成員劉玲認為,成都雙流中學實驗學校在落實學校課程改革,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究方面的做法給她帶來了諸多啟示:一個共識、兩駕馬車和三個策略。一個共識,就是我們共同認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僅是一門課程,也是一種學習方式。兩駕馬車就是學科教學研究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建設。她說:“給我觸動特別大的是早在十多年前雙流中學實驗學校就嘗試在學科教學時間中拿出20%來開展學科類的活動探究學習,而北京市是從2015年才在調整的課程方案中要求,各個學科拿出10%的課時來開展非學科領域學習。雙流中學實驗學校經過十八年的堅持,學科教師形成了自己對實踐性教學、研究性教學的自覺,把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種教學理念和學習方式植入教和學的“骨髓”。三個策略:一是以核心素養來架構綜合實踐活動的目標,形成校本化的課程目標體系;二是從選題到實施,細化課程推進流程;三是從學生、教師和課程開發三個維度對綜合實踐課程實施效果進行監測和評價。
劉玲老師不僅對研究團隊在課題研究中所體現的系統化架構、篤定的堅守表示高度的贊賞,還提出了有益意見和建議。
成都市教科院譚文麗副院長指出,隨著“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框架”的提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育人價值更加凸顯,作為課程實施的主導者——學校,亟待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功能及價值進行精準定位,對不同學段進行頂層設計與統籌布局。成都雙流中學實驗學校無疑是全國范圍內先行先試并持續堅守的典范。學校圍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與實施”這一主題,持續十八年不懈探索,創造了蜚聲全國的優異成就,實屬不易,期盼這一成果在更大范圍推廣運用。她說,雙流中學實驗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研究實踐,從理念到目標,從內容到實施,從管理到評價是有章法的、持續的、深入的系統推進。她倡議與會教研員和骨干教師認真學習、研究雙流中學實驗學校研究的站位、視角和方法,學以致用。
最后,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院董洪丹副院長作大會總結。他代表本次活動的主辦單位感謝領導、專家們的關懷與指導;高度贊揚雙流中學實驗學校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建設方面持續十八年的堅持探索實踐;對學校為課程改革和課題研究付出的艱辛與努力及取得的優異成績表示充分肯定;對學校進一步深入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勉勵研究團隊在專家指導下進一步深化研究,后續精心打磨,提煉精品成果,充分發揮示范引領輻射作用。
(撰稿:王俊霖、付兵、何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