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貓斷案明真相 寬容客觀立人格——記王俊霖老師健全人格典型課例《貓》
[日期:2023-11-24] | 作者:sweetbear 811 次瀏覽 | [字體:大 中 小] |
2023年11月23日星期四,七年級語文備課組王俊霖老師攜七年級八班全體同學共同學習散文《貓》,力圖在語言文字的浸潤中學習新的知識,領悟新的道理。健全人格文科課題組研究教師和語文教研組全體教師到場聆聽并指導。
王俊霖老師借生活中的笑話導入“暈輪效應”的概念,啟發學生思考,并活躍課堂氛圍。接著通過梳理課文主要內容,引導學生聚焦于文章中的第三只貓。第三只貓的外形和性情都是不討喜的,作者一家也因此不喜歡第三只貓,并且不斷擴大對貓的厭惡之情,以致于最后妄下斷語,傷害了這只可憐的貓。同學們通過朗讀,品味文中重點字詞,認識到“我”的錯誤和“貓”的悲楚。接著回扣課前了解的“暈輪效應”的概念,闡發出“凡事不能心存偏見”和“對待弱小者要寬容”的道理。最后拓展課外閱讀材料,啟發學生站在貓的立場上去思考道理,悟出“自己也要學會自省,不斷學習本領”的道理。
本次授課不以講道理為線索,而是創設情景,引導學生關注和思考第三只貓的命運之悲,結合“暈輪效應”悟出道理。教學環節環環相扣,水到渠成。通過品味文字把健全人格的要素滲透進來,潤物無聲。
(圖文來自語文組 撰稿:王俊霖 審稿:宋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