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格實驗多位教師在省級骨干教師示范培訓中擔任授課專家
[日期:2024-11-22] | 作者:教科室 421 次瀏覽 | [字體:大 中 小] |
11月18日至22日,由四川省教育廳主辦,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承辦的“2024年初中新課程新課標專題培訓——核心素養導向的‘三科’(初中語文、 道德與法治、歷史)教學行為改進” 省級骨干教師示范培訓項目現場培訓工作在雙流隆重舉行。成都立格實驗學校協辦了語文、歷史學科專場培訓活動。經主辦單位考核推薦,立格實驗學校田海明、程繼紅、劉端、熊梓羽、蔣露、李然、晉云萍等七位教師擔任現場授課專家。
語文學科專場培訓活動中,田海明老師執教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先導課,用一系列活動串連起以“頌美德、揚精神”為主題的課堂學習,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感悟人物精神。
程繼紅以田老師的單元先導課為基礎,執教《紀念白求恩》一課。程老師通過知人論世、細讀文本、語言品析、方法提煉、主旨探究等教學環節,進一步深化了教學內容。
劉端老師作了題為《統編初中語文教材單元整體教學的觀察與評價——以七上第四單元為例》的講座。她從課標要求、教材特點、單元解讀以及教學設計四個方面展開,詳細闡述了單元整體教學的理念和實踐方法。
專家組老師對兩堂課和劉端老師的發言都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認可。與會代表紛紛表示,立格實驗學校單元教學實踐與研究,緊扣語文核心素養,扣住了語文課程標準和單元教學目標以及閱讀綜合實踐活動,既有理論高度,又有實踐指導,為與會教師們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和啟示。
歷史學科專場培訓活動中,蔣璐老師展示了《中華文明的起源》一課。蔣老師將整節課劃分為“述遠古傳說——溯源華夏”、“探古城遺跡——實證中華”、“尋文明之光——滿天星斗”三個部分,以學生講述遠古傳說的方式讓學生自主梳理傳說中蘊含的歷史信息;由良渚、陶寺古城的考古推論落實唯物史觀;結合地圖分析了解中華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體、匯聚中原的特點。最后,通過遠古傳說中體現出來的古代勞動人民的精神品質和文化基因,感悟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涵養家國情懷。
李然老師進行《東晉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區的開發》一課的展示。李老師以魏晉南北朝陶俑的“穿越千年的微笑”導入新課,課中李老師巧用希沃平板智慧課堂,以小組合作進行史料研讀、分類為“六朝博物館策展”等方式,循循善誘,發揮學生主體性,將中國古代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經濟發展這一艱深的課題具化為生動的情境,使課堂氛圍更加活躍。
晉云萍老師為大家帶來一場《共研新教材·共建新課堂》的講座。晉老師介紹了新教材的變化,并舉例深入探討了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實施深度教學,以適應新教材的要求。同時提出深度教學在培養學生歷史思維和批判性分析能力方面的重要性,并強調深度教學要注意教學立意的高度、情境創設的效度、問題探究的深度、史料教學的信度以及家國情懷的厚度。
道德與法治學科專場培訓活動中,熊梓羽老師以《讓青春之光在服務社會中綻放》為主題,進行了一堂精彩的展示課。熊老師教師圍繞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新課程標準,結合我校綜合實踐社會服務課題與健全人格課題理念,用心設計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理解服務社會的方式與意義,積極參與社會實踐。
參訓的骨干教師分小組進行評課,他們對熊老師的課給予高度評價。評課組認為,熊老師的課展現出設計之美、形式之美、思維之美、點評之美讓人大開眼界,獲益匪淺。
成都立格實驗學校歷來重視國家課程高質量實施,緊緊圍繞課程建設與課堂教學組織開展課題研究,堅持科研引領,研用并重,以研促改的原則,科研、教研、培訓三位一體,針對優化學校課程結構、優化各類課程的教學過程、優化教學評價等方面開展校本研修,課改成果和辦學質量得到教育界同行和社會大眾的普遍認可。七位教師擔任現場授課專家,充分展示了立格實驗學校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風采,也很好的彰顯了“四川省校本研修示范校”、“成都市教育科研先進單位”和“成都市教師發展基地校”的示范引領輻射作用。
撰稿:田海明、胡敏霞、熊梓羽 審核: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