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教育教學科研成果(教師獲獎成果)
[日期:2014-05-14] | 作者:雙中實驗校教科室 3641 次瀏覽 | [字體:大 中 小] |
賽 課 | |||||
序號 | 姓名 | 名稱 | 獲獎等級 | 頒獎單位 | 獲獎時間 |
1 | 呂惠蘭 | 巧引詩句 飛揚文采 | 全國一等獎 | 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 | 2010.07 |
2 | 謝娟 | 2010年全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觀摩研討暨第四屆學術年會教學實錄評比《武侯遺風 千載傳頌》 | 全國一等獎 | 全國教師教育學會綜合實踐活動學科委員會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師資研究與培訓基地 | 2010.9 |
3 | 范勇波 | “十萬教師大比武——課堂教學比武” | 市一等獎 | 成都市教育局 | 2010.4 |
4 | 尚梅林 | 成都市課堂教學展示課 | 市一等獎 | 成都市教育局高教師訓處 | 2009.12 |
5 | 李春燕 | 成都市”十萬教師大比武——課堂教學比武”光的傳播 | 市一等獎 | 成都市教育局 | 2010.4 |
6 | 黃祥勇 | 成都市網上課程資源建設案例評比 | 市一等獎 | 成都市教育局,成都市教科所,成都市教師發展中心 | 2009.12 |
7 | 劉家佚 | 成都市教師技能大賽 | 市一等獎 | 成都市教育局 | 2010.11 |
8 | 劉瑛 | 成都市“十萬教師大比武” | 市二等獎 | 成都市教育局 | 2010.4 |
9 | 黃祥勇 | 成都市十萬教師大比武 | 市二等獎 | 成都市教育局 | 2010.4 |
10 | 楊瑩 | 新秀杯復賽(說課) | 縣一等獎 | 雙流縣教研室 | 2010.4 |
11 | 楊瑩 | 新秀杯決賽(說課) | 縣一等獎 | 雙流縣教研室 | 2010.4 |
12 | 侯曙征 | 《觀舞記》(決賽) | 縣一等獎 | 雙流縣教研室 | 2010.4 |
13 | 侯曙征 | 《臺階》(復賽) | 縣一等獎 | 雙流縣教研室 | 2010.4 |
14 | 牟順成 | 雙流縣“新秀杯”賽課決賽 | 縣一等獎 | 雙流縣教研室 | 2010.4 |
15 | 牟順成 | 雙流縣“新秀杯”賽課復賽(說課) | 縣一等獎 | 雙流縣教研室 | 2010.4 |
16 | 曹宇 | 雙流新秀杯說課 | 縣一等獎 | 雙流縣教研室 | 2010.4 |
17 | 曹宇 | 雙流新秀杯決賽賽課 | 縣一等獎 | 雙流縣教研室 | 2010.4 |
18 | 黃靜 | 雙流新秀杯說課 | 縣一等獎 | 雙流縣教研室 | 2010.4 |
19 | 黃靜 | 雙流新秀杯決賽賽課 | 縣一等獎 | 雙流縣教研室 | 2010.4 |
20 | 袁帆 | 雙流縣首屆“新秀杯”賽課比賽 | 縣一等獎 | 雙流縣教育研究與教師培訓中心, 雙流縣教育學會 | 2010.4 |
21 | 袁帆 | 雙流縣首屆初中英語教師說課比賽 | 縣一等獎 | 雙流縣教育研究與教師培訓中心, 雙流縣教育學會 | 2010.4 |
22 | 袁陳玲 | 《青春期教育》 | 縣一等獎 | 雙流教研室 | 2010.4 |
23 | 袁陳玲 | 《青春期教育》 | 縣一等獎 | 雙流教研室 | 2010.4 |
24 | 李靜 | 雙流縣新秀杯賽課復賽 | 縣一等獎 | 雙流縣教研室、雙流縣教育學會 | 2010.4 |
25 | 李靜 | 雙流縣新秀杯賽課決賽 | 縣一等獎 | 雙流縣教研室、雙流縣教育學會 | 2010.4 |
26 | 劉家佚 | 雙流縣“新秀杯”賽課(說課) | 縣一等獎 | 雙流縣教育局 | 2010.4 |
27 | 宋云霞 | 雙流縣首屆初中“新秀杯”賽課初賽 | 縣一等獎 | 雙流教研室 | 2010.4 |
28 | 宋云霞 | 雙流縣首屆初中“新秀杯”賽課決賽 | 縣一等獎 | 雙流教研室 | 2010.4 |
29 | 賈靜 | 雙流縣“新秀杯”賽課活動 | 縣二等獎 | 雙流教研室 | 2010年4月 |
30 | 張淼玲 | 雙流縣首屆“新秀杯”賽課 | 縣二等獎 | 雙流縣研培中心、雙流縣教育學會 | 2010年4月 |
31 | 劉家佚 | 雙流縣“新秀杯”賽課 | 縣二等獎 | 雙流縣教育局 | 2010.4 |
32 | 謝娟 | 雙流縣“中華誦2010經典誦讀大賽”三等獎 | 縣三等獎 | 雙流縣教育局 | 2010.9 |
33 | 程劍 | 首屆“新秀杯”賽課(說課)一等獎。 | 縣一等獎 | 雙流教育局 | 2010年3月 |
34 | 程劍 | 首屆“新秀杯”賽課(決賽)二等獎。 | 縣二等獎 | 雙流教育局 | 2010年6月 |
35 | 錢文靜 | 雙流縣首屆初中青年教師“新秀杯”賽課活動復賽(說課) | 縣一等獎 | 雙流縣教育研究與教師培訓中心 | 2010年4月 |
36 | 錢文靜 | 雙流縣首屆初中青年教師“新秀杯”賽課活動決賽 | 縣一等獎 | 雙流縣教育研究與教師培訓中心 | 2010年4月 |
37 | 張譜 | 雙流縣首屆初中青年教師“新秀杯”賽課 | 縣一等獎 | 雙流縣教育研究與教師培訓中心 雙流縣教育學會 | 2010.4 |
38 | 張譜 | 雙流縣首屆初中青年教師“新秀杯”說課比賽 | 縣一等獎 | 雙流縣教育研究與教師培訓中心 雙流縣教育學會 | 2010.4 |
39 | 王友玲 | 2010年成都市體育教師現場說課一等獎 | 市級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 2010.11 |
40 | 彭本常 | 答謝中書書 | 全國二等獎 | 國家教育部十一五專項任務項目全國項目辦公室 | 2009.05 |
展示課 | |||||
序號 | 姓名 | 展示課內容 | 級別 | 頒證單位 | 展示時間 |
1 | 王麗君 | 省教育廳“送教下鄉”獻課(雅安地區) (《傳染病及其預防》) | 省級 | 四川省教師繼續教育培訓中心 | 2010年9月 |
2 | 王麗君 | “國培計劃”—四川省地震災區農村中小學骨干教師培訓項目中承擔公開課 (《鳥類的生殖和發育》) | 省級 | 四川省教師繼續教育培訓中心 | 2010年10月 |
3 | 呂惠蘭 | 讓作文有文采方法之一 | 省級 | 成都市師培中心 | 2010.05 |
4 | 呂惠蘭 | 讓描寫生動具體 | 市級 | 成都市師培中心 | 2010.03 |
5 | 呂惠蘭 | 賦形思維與路徑思維在定作中的運用 | 市級 | 成都市師培中心 | 2010.5 |
6 | 王以華 | 成都市骨干教師展示課 | 市級 | 成都市教育局高教師訓處 | 200912 |
7 | 黃智全 | 成都市骨干教師獻課 | 市級 | 成都市教研室 | 2010年12月 |
8 | 羅紅 | 成都市市級骨干教師培訓研究課《課題學習:課堂內探索 生活中提升》 | 市級 | 成都市青羊區教師學習與資源中心 | 2010.12 |
9 | 牟順成 | 最大面積是多少 | 市級 | 成都市青羊區教師學習與資源中心 | 2010.12 |
10 | 鄒獻益 | 成都市骨干教師培訓研究課 | 市級 | 成都市青羊區教師學習與資源中心 | 2010年12月 |
11 | 袁陳玲 | 《進步的起點---合理歸因》 | 市級 | 成都市教科所 | 2010.11 |
12 | 尚梅林 | 成都市骨干教師公開課 | 市級 | 成都市教育局師訓處 | 2010.11 |
13 | 羅曉章 | 《汽車系統研究》 | 市級 | 成都市骨干教師培訓中心 | 2010.12 |
14 | 羅遠均 | 《測量電功率》 | 縣級 | 雙流縣教育學會,教育研究與教師培訓中心 | 2010.03 |
15 | 鐘英 | 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 縣級 | 縣研培中心 | 2010.1 |
16 | 陳幸 | 《中考專題復習研討課》 | 縣級 | 雙流縣教育學會 | 2010.6 |
17 | 周繼剛 | 《中考詩歌鑒賞復習課》 | 縣級 | 雙流縣研培中心 | 2010年12月 |
18 | 蔡文婷 | 直角三角形邊角關系回顧與思考 | 縣級 | 雙流縣教科室 | 2010.11 |
19 | 陳旭 | 《變化的魚》學科課堂模式構建展示課 | 縣級 | 雙流縣教研室 | 2010.11 |
20 | 陳幸 | 《中考專題復習研討課》 | 縣級 | 雙流縣教育學會 | 2010.6 |
21 | 屈燕 | 《中考專題復習研討課》 | 縣級 | 雙流縣教育學會 | 2010.6 |
22 | 曾興麗 | 公開課 | 縣級 | 雙流縣教研室 | 2010年5月 |
23 | 譚虹濤 | 練習講評課 | 縣級 | 雙流縣教研室 | 2010.1 |
24 | 尚梅林 | 名師與農村教師同課異構 | 縣級 | 雙流縣教育局 | 2010.5 |
25 | 詹先斌 | 探究電流、電阻的關系 | 縣級 | 雙流縣教研室 | 2010.10 |
26 | 段緒德 | 物質的密度 | 縣級 | 雙流縣教育學會、雙流縣教師培訓中心 | 2010年3月 |
27 | 李春燕 | 光的傳播 | 縣級 | 雙流縣教育學會 | 2010.3 |
28 | 曠勇 | 軟件的安裝與刪除 | 縣級 | 雙流縣教育學會 | 2010.9 |
29 | 熊麗 | 計算機資源管理 | 縣級 | 雙流縣教育研究與教師培訓中心 | 2010.7 |
30 | 向敏 | 《走向世界的中國》 | 省級 | 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所 | 2010.4 |
31 | 羅曉章 | 《汽車系統研究》 | 市級 | 成都市骨干教師培訓中心 | 2010.12 |
32 | 楊玫 | 習題講評課 | 縣級 | 雙流縣教研室 | 2010.11 |
33 | 王俊 | 四川省第三屆優秀青年地理教師研修班現場公開課講課教師 | 省級 | 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所 | 2010年4月 |
專題講座 | |||||
序號 | 姓名 | 內容 | 活動主題 | 頒證單位 | 獲獎時間 |
1 | 呂惠蘭 | 中學語文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 市級 | 成都市教科院 | 2010.05 |
2 | 楊雪梅 | 散文教學模式初探 | 市級 | 成都市教科所 | 2010.11 |
3 | 康敏 | 《中考“詩歌鑒賞”題的考查要點 呈現形式和應考策略》 | 縣級 | 雙流縣教育局 雙流縣教研室 | 2010年12月 |
4 | 黃智全 | 幾何畫板在教學中的運用 | 市級 | 成都市教科院 | 2010年12月 |
5 | 段緒德 | 第二章運動與能量的教學建議 | 縣級 | 雙流縣教育學會、雙流縣教師培訓中心 | 2010年3月 |
6 | 范勇波 | 《第一次世界大戰》 | 縣級 | 雙流縣研培中心 | 2010.1 |
7 | 羅宗緒 | 課堂教學模式構建實踐與研究 | 市級 | 成都市教科所 | 2010.11 |
8 | 高志文 | 中小學綜合實踐課程開發 | 縣級 | 雙流縣教育研究與教師培訓中心 | 2010.04 |
9 | 高志文 |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建構與實施 | 市級 | 成都市教科院 | 2010.12 |
10 | 彭本常 | 新課程理念下古詩詞教學的一點思考 | 縣級 | 雙流縣教育研究與教師培訓中心 | 2009.11 |
11 | 彭本常 | “活動式作文”訓練模式初探 | 縣級 | 雙流縣教育研究與教師培訓中心 | 2010.9 |
12 | 熊麗 | 中小學教師如何開展教育科研 | 縣級 | 雙流縣教育研究與教師培訓中心 | 2010.3 |
著作作品 | |||||
序號 | 姓名 | 名稱 | 類別 | 頒證單位 | 獲獎時間 |
1 | 楊玉林 | 單元測試 |
|
四川教育出版社 | 2010年1月 |
2 | 賈靜 | 《溫暖你的課堂》 | 發表 | 《四川教育》 | 2010年3月 |
3 | 賈靜 | 《喚醒民族的詩魂》 | 發表 | 《大眾文藝》 | 2010年8月 |
4 | 周繼剛 | 《2010中考作文考場權威報告》 |
|
湖南教育出版社 | 2010年8月 |
5 | 周繼剛 | 《2011中考滿分作文第一解讀》 |
|
湖南教育出版社 | 2010年8月 |
6 | 康敏 | 《讓學生在創造性勞動中享受語文學習的快樂 》 | 省級 | 在2010.6月出版《四川教育》增刊上(ISSN1005-1910 )(317頁)發表。 | 2010年6月 |
7 | 文傳福 | 參編《天府數學》2010年第17期 | 參編 | 四川省數學會、四川大學數學學院 | 2010年6月 |
8 | 羅宗緒 | 參編《天府數學》2010年第17期 | 參編 | 四川省數學會、四川大學數學學院 | 2010年6月 |
9 | 鄒獻益 | 參編《天府數學》2010年第17期 | 參編 | 四川省數學會、四川大學數學學院 | 2010年6月 |
10 | 鄒獻益 | 雙流縣九年級單元測試題5套 | 全縣發行 | 雙流縣教研室 | 2010年 |
11 | 王敏蓉 | 思想品德教師教學用書 | 公開出版 | 教育科學出版社 | 2010.5 |
12 | 尚梅林 | 贏在起點小升初銜接教材 |
|
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 | 2010.5 |
13 | 胡俊麗 | 中學歷史課堂“對話—問題式”課型模式探討 | 發表 | 文科愛好者(主辦:成都大學、主管成都大學) | 2010.05 |
14 | 胡俊麗 | 歷史課——讓思維“活”起來 | 發表 | 文科愛好者(主辦:成都大學、主管成都大學) | 2010.05 |
15 | 王琴 | 英語聽說課之有效教學模式 | 國家級 | 中國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會報學生雙語報社編輯部 | 2010.3 |
16 | 何中楷 | 《感受生活、體驗成功-七年級英語購物綜合實踐課實施方案》 | 國家級 | 英語周報 | 2010.8 |
17 | 段緒德 | 讓記憶規律提升初中物理教學效益 | 發表 | 教育科學論壇雜志社 | 2010 |
18 | 段緒德 | 淺談如何提高學生學習初中物理的興趣 | 發表 | 中學物理教學參考雜志社 | 2010年8月 |
19 | 段緒德 | 例談初中物理引入新課的非典型方法 | 發表 | 新課程雜志社(山西省一級期刊) | 2010年10月 |
20 | 文傳福 彭本常 練敏 | 扎實推進校本研修 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 發表 | 成都市教育局、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主編《成都校本研修在行動》 | 2010.11 |
35 | 顏萍 | 創新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探析 | 發表 | 《中國教育發展與研究》雜志 | 2010.4 |
教具、課件 | |||||
序號 | 姓名 | 名稱 | 獲獎等級 | 頒獎單位 | 獲獎時間 |
1 | 羅遠均 | 《重力勢能影響因素演示儀》 | 市二等獎 | 成都市教育技術裝備管理所 | 2010年12月 |
2 | 陳翠微 | 《孫權勸學》網上課程資源建設視頻案例 | 市一等獎 | 成都市教育局師訓處 | 2009.12 |
3 | 楊玉林 | 光現象多功能顯示儀(教具) | 縣一等獎 | 雙流縣教育局教儀電教站 | 2009.11 |
4 | 羅遠均 | 合理利用機械能(教具) | 縣二等獎 | 雙流縣教育局教儀電教站 | 2009.11 |
5 | 重力勢能影響因素演示儀(教具) | 縣一等獎 | 雙流縣教育局教儀電教站 | 2009.11 | |
6 | 段緒德 | 凸透鏡成像的應用(教具) | 縣一等獎 | 雙流縣教育局教儀電教站 | 2009.11 |
7 | 何向 | 理解別人開始(課件) | 縣三等獎 | 雙流縣教育局/雙流縣教育學會/雙流縣“2008高效課堂”學術年會暨“教壇新秀賽課”活動組委員會 | 2009.05 |
8 | 袁月美 | 二氧化碳滅火盒 | 國家提名獎 | 教育部教學儀器研究所 | 2009.08 |
9 | CO2與NaOH反應演示器 | 縣一等獎 | 雙流縣教育局教儀電教站 | 2009.11 | |
10 | 粉塵爆炸演示器 | 縣二等獎 | 雙流縣教育局教儀電教站 | 2009.11 | |
11 | 蔣慧蘭 | 植物葉序保色標本 | 縣二等獎 | 雙流縣教育局教儀電教站 | 2009.11 |
12 | 劉抒雨 | 白河匯報課件 |
|
與英國海布里奇中學交流使用 | 2009.06 |
13 | 陳曉紅 | 呼吸運動模型1 | 縣二等獎 | 雙流縣教育局教儀電教站 | 2009.11 |
論文 |
|||||
序號 | 姓名 | 論文名稱 | 獲獎等級 | 頒獎單位 | 獲獎時間 |
1 | 呂惠蘭 | 常識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金鑰匙 | 全國一等獎 | 中國教育學會德育專業委員會 | 2009.11 |
2 | 呂惠蘭 | 讓學生作文美麗如詩 | 全國一等獎 | 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 | 2010.07 |
3 | 王敏蓉 | 《契合課改精神迎來源頭活水》 | 全國一等獎 | 全國教師教育學會 | 2010.9 |
4 | 向敏 | 《成都的文化特色》 | 全國一等獎 |
全國教師教育學會綜合實踐活動學科委員會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師資研究與培訓基地 |
2010.9 |
5 | 羅曉章 | 初中理科類周末校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與實施 | 全國一等獎 | 全國教師教育學會綜合實踐活動科學委員會/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 | 2010.9 |
6 | 牟順成 | 淺談初中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展與思考 | 全國二等獎省三等獎 | 全國教師教學會綜合實踐活動學科委員會/四川省教育廳 | 2010.9 |
7 | 劉燕 | 初中思想品德“游戲感悟式”教學模式初探 | 全國二等獎 | 中國教育學會 | 2010年12月 |
8 | 何玲 | 如何讓歷史面向學生,面向生活,面向社會 | 全國二等獎 | 中國教育學會 | 2010.12 |
9 | 付秀軍 | 網絡環境下專題性教學模式的應用與實踐 | 全國二等獎 | 中國教育學會 | 2010年12月 |
10 | 曠勇 | 論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探究實效性的途徑 | 全國二等獎 | 中國教育學會 | 2010.12 |
11 | 何向 | 當苦難來敲門 | 全國三等獎 | 中國教育學會、全國班主任工作學術委員會 | 2009.12 |
12 | 劉意佳 | 開展初中英語活動課,全面提高學生語用能力 | 全國三等獎 | 中國教育學會 | 2010.12 |
13 | 屈燕 | 《初中英語閱讀課教學模式探微》 | 全國三等獎 | 中國教育學會 | 2010.11 |
14 | 李征 | 《優化作業布置,還原教學本真》 | 全國三等獎 | 中國教育學會 | 2010.11 |
15 | 范勇波 | 《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生活的變遷》 | 全國三等獎 | 全國教師教育學會綜合實踐活動學科委員會 | 2010.9 |
16 | 鐘英 周明娟 | 淺談中學地理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設 | 全國三等獎 | 全國教師綜合實踐活動學科委員會,中小學師資研究與培訓基地 | 2010.9 |
17 | 王錫梅 | 新課程標準下的古詩詞教學探究——<天凈沙·秋思>教學反思 | 全國三等獎 | 中國教育學會 | 2010.12 |
18 | 邊翠華 | 教室環境布置有感 | 國家三等獎 | 中國教育學會中學德育專業委員會、全國班主任工作學術委員會 | 2010.5 |
19 | 侯曙征 | 《課堂遍開思維花》 | 一等獎 |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 | 2009 |
20 | 楊玫 | 新課程標準下初中物理復習課的教學模式 | 一等獎 | 中學物理教學參考雜志社 | 2010.10 |
21 | 余濤 | 體育教學軟環境因素的調控 | 一等獎 | 中國教育實踐與研究論壇 | 2010.01 |
22 | 文傳福 | 探究式教學的實踐與研究 | 省一等獎 | 四川省教育廳 | 2010年9月 |
23 | 錢文靜 | 《不要將評價變成“預測”》 | 省一等獎 | 四川省教育廳 | 2010年9月 |
24 | 何中楷 | 《新課程理念下的英語多元化教學》 | 省二等獎 | 四川省教育廳 | 2010.9 |
25 | 王敏蓉 | 《構建復習模式,提高課堂效率》 | 省二等獎 | 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所 | 2010.9 |
26 | 萬靜 | 提高數學復習課的有效性的探索 | 省三等獎 | 四川省教育廳 | 2010.9 |
27 | 段緒德 | 激發并保持興趣,實踐物理教學效益提高的有效保證 | 省三等獎 | 四川省教育廳 | 2010年9月 |
28 | 曠勇 | 淺談高效信息技術探究活動構建 | 省三等獎 | 四川省教育廳 | 2010.9 |
29 | 干勤勇 | 輕松當回班主任 | 省三等獎 | 四川省教育廳 | 2010年9月 |
30 | 陳勇 | 橫眼豎看“三味書屋” | 市一等獎 | 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 | 2010.4 |
31 | 蔡平 | 《新課程理念下數學新授課教學模式研究》 | 市一等獎 | 成都市教科所 | 2010年2月 |
32 | 陳國華 | “初中數學試卷講評課教學模式構建研究”研究報告 | 市一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 2010.2 |
33 | 羅紅 | 新課程理念下數學新授課教學模式研究 | 市一等獎 | 成都市教育局 | 2010.02 |
34 | 鄒獻益 羅紅 蔡平 | 新課程理念下數學新授課教學模式研究 | 市一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 2010年2月 |
35 | 蘇洪梅 | 《淺議教學有效性中的安全因素》 | 市一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 2010.4 |
36 | 陳幸 | 《加強策略指導,培養閱讀技巧》 | 市一等獎 | 成都市教科所 | 2010.4 |
37 | 屈燕 | 《優化語法教學,還原教學本真》 | 市一等獎 | 成都市教科所 | 2010.4 |
38 | 代君 | 在情景中積極探索任務型教學模式的構建 | 市一等獎 | 成都市教科所 | 2010.4 |
39 | 付秀軍 | “信息技術網絡環境下的專題學習”教學模式下的教學有效性探究 | 市一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成都市教育學會 | 2009年12月 |
40 | 王錫梅 | 關于教師研讀教材的思考 | 市一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成都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 | 2010.4 |
41 | 劉瑛 | 《有愛有心 青春同行》 | 市二等獎 國家二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成都市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成都市教育學會教育改革與實驗專業委員會/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語文教學通訊初中刊編輯部 | 2010年2月 |
42 | 劉瑛 | 《語文課堂教學的和諧美》 | 市二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成都市教育學會中學語文專業委員會 | 2010年4月 |
43 | 周繼剛 | 《古詩文閱讀教學模式》 | 市二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 2010年2月 |
44 | 周繼剛 | 《詩歌悟讀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 | 市二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 2010年4月 |
45 | 牟順成 | 對培養數學直覺思維的思考 | 市二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 2010.2 |
46 | 王蓮 | 《讓數學課堂縈繞文化氣息》 | 市二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 2010.2 |
47 | 劉巧 | 溫故而知新-淺析初中英語單元復習課 | 市二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成都市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成都市教育學會教育改革與實驗專業委員會 | 2010.2 |
48 | 陳幸 | 《多元化閱讀教學,培養理解能力-淺談初中英語閱讀教學》 | 市二等獎 | 成都市教育學會教育改革與實驗專業委員會;成都市教科所 | 2010.2 |
49 | 劉意佳 | 《努力發掘學生多元智能,全面提高英語應用能力》 | 市二等獎 | 成都市教科所 | 2010.4 |
50 | 高翠 | 《淺談初中英語分層教學》 | 市二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成都市教育學會 | 2010.4 |
51 | 屈燕 | 《架設互動平臺,讓“教”與“學”和諧發展》 | 市二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 2010.8 |
52 | 李征 | 《新課標下優化初中英語語法的探討》 | 市二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 2010.8 |
53 | 雷翠麗 | 現代英語教學與學生交際能力 | 市二等獎 | 成都市教育學會教育改革與實驗專業委員會;成都市教科所 | 2010.2 |
54 | 趙華 | 對初中英語任務型教學的探究 | 市二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 2010年2月 |
55 | 譚虹濤 | 如何指導學生作業中的錯誤 | 市二等獎 | 成都市教科所 | 2010.7 |
56 | 戴萍 | 淺談英語教學的情趣藝術 | 市二等獎 | 成都市教科所 | 2010.2 |
57 | 本成軍 | 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有效參與策略初探 | 市二等獎 | 成都市教科所 | 2010.4 |
58 | 梁淘 | 初中reading教學談 | 市二等獎 | 成都市教科所 | 2010.4 |
59 | 劉燕 | 教科版思想品德教科書修訂不該被忽視的幾個現實 | 市二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成都市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 成都市教育學會教育改革與實驗專業委員會 | 2010年2月 |
60 | 胡燕 | 《政治復習課也可以有聲有色》 | 市二等獎 | 成都市教科所 | 2010年2月 |
61 | 王小玲 | 向古人借智慧 | 市二等獎 | 成都市教科所 | 2010年5月 |
62 | 何玲 | 《從歷史研究性學習活動課《輝煌歷程?巨變中國》中談自主探究型歷史主題活動課型開展中的應注意的問題》 | 市二等獎 | 成都市教科所 | 2010年2月 |
63 | 向敏 | 《新課程下的地理復習課教學模式》 | 市二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成都市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成都市教育學會教育改革與實驗專業委員會 | 2010.2 |
64 | 詹先斌 | 淺談對中等層次學生教學的一些思考 | 市二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成都市教育學會 | 2010.2 |
65 | 黃祥勇 | 初中化學概念課課堂教學模式 | 市二等獎 | 成都市教育局 | 2010.4 |
66 | 楊瑩 | 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課堂教學模式 | 市二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 2010.2 |
67 | 唐軍 | 《多樣化探究,追求高效化課堂》 | 市二等獎 | 成都市教育局等 | 2010.2 |
68 | 曠勇 | 老樹新花-“范例式”教學模式在中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 市二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 2009.12 |
69 | 胡丹 | 《泛舟古詩文 探索新教法——新課程語文古詩文教學模式新探》 | 市二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成都市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成都市教育學會教育改革與實驗專業委員會 | 2010.2 |
70 | 顏萍 | 《淺談初中標準班抓數學基礎教學的作法》 | 市三等獎 一等獎 | 成都市教科所/《中國教育發展與研究》雜志 | 2010.4 |
71 | 侯曙征 | 《春風吹開花千樹》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教育學會 | 2010.4 |
72 | 付兵 | 讓情感點燃學生寫作的火花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 2010、4 |
73 | 陳勇 | “三味書屋”的困惑的困惑 | 市三等獎 | 中國教育學會(獲獎編號3308) | 2010.11 |
74 | 陳勇 | 語言的離家?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教科所 | 2010.4 |
75 | 陳勇 | 多媒體時代語言教育的隱憂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 | 2010.8 |
76 | 高鐿瑞 | 《羨魚不如織網,授魚不如授漁》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成都市教育學會中學語文專業委員會 | 2010年4月 |
77 | 高鐿瑞 | 《我看云很近看你也很近——建立與學困生的心理距離》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成都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委員會 | 2010年6月 |
78 | 王以華 | 讓綜合性學習發活力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教科所 | 2010.04 |
79 | 宋揚 | 語文教學應多走出課堂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中語會 | 2010.4 |
80 | 宋揚 | 生為根本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中語會 | 2010.4 |
81 | 傅明 | 淺談語文教學中的幽默藝術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 2010.4 |
82 | 邊翠華 | 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習題課的教學案例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 2010.2 |
83 | 陳國華 | 利用z+z平臺解決數學問題的教學案例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 2010.2 |
84 | 陳苗 | 《新課程改革需要我們改變什么》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 2009.2 |
85 | 陳苗 | 《由數學思想的滲透到運用》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 2010.2 |
86 | 蘇明花 | 淺談初中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 2010.2 |
87 | 蘇明花 | 初中數學分層教學對數學興趣的培養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 2010.2 |
88 | 萬靜 | 淺談如何上好數學活動課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 2010.2 |
89 | 萬靜 | 由一堂課引發對探究新知的一點思考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 2010.2 |
90 | 向華 | 讓研究性學習走進課堂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教科所 | 2010.05 |
91 | 楊明 | 如何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 2010.2 |
92 | 劉巧 | 新課程理念下練習講評課課堂教學模式淺析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成都市教育學會教育改革與實驗專業委員會 | 2010.4 |
93 | 趙敏 | 淺談初中一年級英語口語教學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 2010.4 |
94 | 李東萍 | 淺析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兩極分化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 2010年4月 |
95 | 李征 | 《師生互動,教學共振》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教科所 | 2010.4 |
96 | 黃智 | 《淺議在英語學習中“學習策略”的培養》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教科所 | 2010.4 |
97 | 雷翠麗 | 注重師生情感 提高教學質量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成都市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 | 2010.4 |
98 | 趙華 | 新課標理念下初中英語課堂閱讀教學探究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 2010年4月 |
99 | 謝燕 | 探索初中英語閱讀教學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 2010.4 |
100 | 謝燕 | 探索初中英語詞匯教學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 2010.2 |
101 | 戴萍 | 挖掘學生潛力,提高初中英語試題講評課實效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教科所 | 2010.4 |
102 | 王運如 | 試探創新語法教學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教科所 | 2010.2 |
103 | 王運如 | 新課程標準下初中閱讀教學之我見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教科所 | 2010.4 |
104 | 歐英 | 《新課標新教材引發的思考和探索》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教科所 | 2010.4 |
105 | 尚梅林 | 初中英語閱讀與初級寫作課課堂教學模式探究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教科所 | 2010.4 |
106 | 韓怡 | 《他在寬容中成長》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教科所 | 1905年7月 |
107 | 彭清江 | 《淺談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活動的設計原則與方法》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 2010年8月 |
108 | 王小玲 | 用色彩照亮課堂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教科所 | 2010年5月 |
109 | 胡俊麗 | 中學歷史課堂常用課型模式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教科所、成都市教育學會歷史專業委員會 | 2010.05 |
110 | 伍雙莉 |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 2010.2 |
111 | 龍姿君 | 建構主義理論下生物活動課教學模式探究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 2010.2月 |
112 | 張淼玲 | 初中生物概念課教學模式探究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 2010年2月 |
113 | 段緒德 | 關注生活,激發興趣,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活力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成都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 | 2010年8月 |
114 | 李春燕 | “一堂示范課的反思”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 2010.2 |
115 | 李春燕 | “感悟一堂失敗的示范課”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中學德育專委會 | 2010.1 |
116 | 王元元 | 淺談化學用語教學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教育教學研究所 | 2010年3月 |
117 | 宋云霞 | 淺談信息技術教學中關于擴展課外知識的必要性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 2010.2 |
118 | 熊麗 | 記一次有效的磨課經歷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 2010.2 |
119 | 熊麗 | 教學融入游戲 構建趣味課堂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 2010.8 |
120 | 胡丹 | 《語文古詩教學模式新探》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成都市教育學會中學語文專業委員會 | 2010.4 |
121 | 胡丹 | 《關于初中作文教學的思考》 | 市三等獎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成都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 | 2010.8 |
122 | 王玉英 | “新課標”下文言文教學的幾點體會 | 市三等獎 | 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市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市教育學會教育改革與實驗專業委員會 | 2010.2 |
123 | 練敏 | 撥開陰霾見陽光 | 市三等獎 | 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市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市教育學會教育改革與實驗專業委員會 | 2010.2 |
124 | 萬曉利 | 多元等量關系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 | 市三等 |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 2010.4 |
125 | 曾興麗 | 讓語文課堂書聲飛揚 | 市級三等 | 成都市教科所 | 2010年4月 |
126 | 侯曙征 | 《課堂遍開思維花》 | 發表 | 《語文教學通訊》 | 2010.1 |
教學設計 | |||||
序號 | 姓名 | 名稱 | 獲獎等級 | 頒獎單位 | 獲獎時間 |
1 | 劉瑛 | 《鄉愁中的美麗人生》 | 一等獎 |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語文教學通訊初中刊編輯部 | 2010年2月 |
2 | 康敏 | 《奇妙的克隆》 | 二等獎 | 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語文專業委員會,《語文教學通訊》初高中刊編輯部 | 2009年12月 |
3 | 侯曙征 | 《楊修之死》 | 全國二等獎 |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 | 2009 |
4 | 呂惠蘭 | 讓描寫生動具體 | 全國一等獎 | 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 | 2010.07 |
5 | 袁陳玲 | 《我的青春我做主---悅納自己》 | 市二等獎 | 成都市教科所 | 2010.6 |
6 | 李靜 | 滬科版《壓強》教學設計 | 一等獎并發表 | 《都市家教》雜志社 | 20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