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中實驗學校關于班科聯系會的管理意見(試行)
[日期:2016-11-17] | 作者:教務處 1822 次瀏覽 | [字體:大 中 小] |
班科聯系會是班主任聯系各位科任老師形成教育教學合力的重要方式,是班級教育群策群力、學科教學補差培優的重要渠道,是全面分析學生思想學習狀態,幫助師生確定有效教育教學措施的重要手段。根據學校“規范化”的要求,為了加強教育的針對性,加強教學的實效性,提高會議質量,特制定我校班科聯系會的暫行管理意見。
一、班科聯系會的基本要求
每次學校組織的月考、期中、期末考試后,各班都要召開班科聯系會。由年級組統一安排班科聯系會的召開順序,請班主任負責召集,全部科任老師參加,不遲到、不早退、不缺席。會議在教務處下發成績分析統計表后一周以內召開。特別是畢業年級成績暫時落后和嚴重下滑的班級,要有學校行政人員參加會議。
二、班科聯系會的主要內容
1.科任教師對所教學科成績分析
根據學生試卷和教導處下發的分析表,科任教師要作如下分析:
⑴整體分析:統計總分均分和A、B卷的均分;按總分得分率統計優生人數及比例(得分率80%及以上),中等生人數及比例(得分率60%—80%),學困生人數及比例(得分率40%以下)。
⑵分層分析:七八年級優生,重點分析在難點和關鍵知識點處存在的問題,以及思維方式、能力方法等方面的缺陷;中等生重點分析在“雙基”上存在的不足,以及其中哪些可能向學困生轉化,哪些可能向優生轉化?學困生重點分析基礎缺陷,找出學習興趣、習慣、方法等方面上的問題,以及其中哪些可向中等生轉化?九年級要針對畢業、升學兩個方向進行分析,分層分析要抓住優生和中等生中的踩線生,重點分析偏科學科。對優生踩線生,重點分析在綜合程度較高的題目上出現的錯誤,從而找出他們在關鍵知識、方法、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還必須對特優生(年級前20名)進行專門分析。對中等生的踩線生,重點分析“雙基”弱點和體系漏洞,以及綜合性題目中出現的問題。到后階段還要分析研究答題技巧上的問題。
⑶縱橫分析:就均分、優生率和及格率三項指標,要求科任教師比較你所教班與同類班該科的差異,分析與平均值差多少?再比較你所教學科在同一班與其它學科所處的位次差異,判斷是優勢學科還是薄弱學科?還要和上次考試比較你所教學科在同類班相對位次的變化情況,研究本學科是上升還是下滑?是穩定還是波動?進一步從教學、管理、學生學習幾方面去總結經驗教訓。
科任老師要對每次月考、期中、期末考試填寫成績分析報告(即《教學教研工作手冊》上的表格),備學校檢查。
2.班主任對全班學生成績分析
⑴整體分析:簡要匯報階段以來班務得分、活動開展、家校配合、年級管理等情況,細致分析全體學生各科總分均分、優生率和及格率三項指標及其分別在全年級或同類班的位次,再與上次考試比較位次的變化,明確本班學生的優勢學科及薄弱學科,剖析科任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成功與不足之處。
⑵分類分析:介紹本班優、中、差三類學生的基本信息,必要時要介紹家庭教育情況。梳理總分進入年級前20名的學生人數及名單,梳理總分進入年級前100名的學生人數及名單,統計總分進入年級前800名的學生人數,九年級增加統計總分進入年級前500名的學生人數;比較上次考試,分析各層次人數及學生名單變化情況。
班主任要對每次月考、期中、期末考試填寫成績分析報告(即《教學教研工作手冊》上的表格),備學校檢查。
3.全體任課老師對學生表現和學習狀態分析
根據前面的成績分析,班主任要對全班教學管理的整體狀況進行分析,總結經驗和不足。要組織科任老師找出增進和跌出各類名次的學生名單,對增進的學生進行表揚,對跌出的學生要召集大家一個一個地分析原因,是學習態度問題還是學習方式問題,是思想情緒問題還是不良習慣問題,再根據問題研究對策。不能一有問題就歸結為學科基礎差、行為表現差和家庭教育差。
科任老師要進行經驗教訓分析,對自己的成功之處給予小結,對存在的問題要查找原因。教師方面的原因有:計劃安排是否恰當,對學生的思想、習慣、興趣、學習基礎是否充分了解,所教學科的重難點、進度快慢、方法使用是否適用于該班學生,課前備課準備、課堂組織管理、課后檢查督促是否落實等。學生方面的原因有:學生學習習慣、方法怎樣,學習基礎、態度如何,全班班風、學風是否有問題等。特別地,對于學科較弱的班級,其科任老師要善于自我反思,真誠地尋求同行或同班老師的幫助,明確落后原因,是自身投入問題還是學生配合問題,是教學方式問題還是教學標高問題,再根據問題改進教學行為。
對后進生或踩線生,各班要根據學生的薄弱學科給科任老師分配個別輔導的任務。具體要求是:班主任劃分學生名單(以3—5名為宜),科任老師要像帶研究生一樣對待劃分的學生,隨時細微觀察,經常交流溝通,不但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還要關心他們的生活,不但要幫助他們提升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要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特別強調,班科聯系會不能只是開成幾個學生問題的碰頭會。
雙中實驗學校教務處
2016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