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區教科院來校考察交流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與實施
[日期:2019-09-25] | 作者:教科室 1557 次瀏覽 | [字體:大 中 小] |
9月19日下午,武侯區教科院物理教研員、中學物理正高級教師馮化友帶領武侯區棕北實驗學校、石室雙楠實驗學校,石室錦城外國語學校、川大附中西區學校部分行政和學科教師來我校考察交流綜合實驗活動課程的開發與實施。
在交流會上我校羅曉章校長助理作了題為《初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序列開發與常態實施》的學術報告。首先,羅校助從為了解決學科課程在教學中的局限性作為引入,提出我校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標;在經過16年的持續研究,《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初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與實施研究》在2016年被立項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其次重點介紹了我們的研究成果:一、認識性成果;二、操作性成果,主要包括:1、形成了一個頂層設計:目標+結構;2、構建一個內容體系:主題+序列;3、構建了一個實施框架:三段六環;4、建立一套評價機制:學生評價、教師評價和平臺展示;5、兩類物化成果:從資源建設到課程建設;三、本研究的創新之處。最后,羅校助展示了我校通過系統開發和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取得的教育教學改革效果:培養了學生綜合素養,促進了學生個性發展、增強了教師的課程意識,提高了教師的課程開發力和執行力、形成了獨特的課程體系,擴大了學校辦學的影響力。
名師工作室導師李春燕為考察團做了《小組研究性學習課題的開發與實施》專題講座。李老師首先從小組研究性學習的課題背景出發介紹課題開展的意義。現在我們普遍存在的課堂教學是去情景化的,理論與實踐嚴重脫離;結果與過程豪不想干;傳授與體驗各行其道;生活問題的復雜性與學科學習的單一性完全不匹配。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如何能強迫學生理解、應用、創新?我們怎么能強迫魚領悟到青蛙口中的奶牛形象了?怎么破解這個問題?方向是:教育需要放在真實的生活情景中,或創設問題情景;學習理論知識要與實踐聯系起來;結果要與過程聯系起來;教師的傳承要與學生的體驗和感悟聯系起來;多學科要相互融合才能培養學生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接著從自己的經歷出發介紹從研究性學習到研究性學習課題的蛻變。最后從小組研究性學習的內涵、活動形式、申報標準、實施框架等角度出發給大家介紹了小組研究性學習作為學校二級課題組實施的樣板。
生物組張淼玲老師以自己正在帶領學生開展的《空中生態園——羊肚菌種植實踐研究》給考察團做了專題講座。張老師首先從新頒布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引入,并且結合我校開發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三階段、六環節”框架,詳盡的介紹了小組研究性學習的開發與實施過程。分別從三個階段中選取一個環節進行了詳細介紹。準備階段介紹了課題生成環節:從關注社會熱點的角度提出“與我們生活相關的微生物”的課題,組織學生研討課題方案后,最終確定了食用菌的種植這個子課題,挑戰近幾年才開始人工種植的羊肚菌。接下來,查找資料、提出問題、作出假設、確定課題名稱、確定研究方法等,最終形成了完善的教師方案和學生方案。實施階段介紹了中期診斷環節,本環節簡單的說就是發現并解決生成性的問題。張老師介紹隨著本課題的深入開展,學生逐漸發現了許多意料之外的問題,并選擇介紹了其中四個問題,闡述了學生如何發現問題,遇到了哪些困難,教師如何進行指導,學生學會什么方法解決問題等,仿佛將在場的聽課老師們真實帶入到課題研究過程中。最后簡介了總結階段的匯報交流環節,為課題研究畫上了階段性的句號。張老師從參與者的角度,談了談參與課題的感受及收獲,鼓勵大家積極參與課題研究,勇敢邁出第一步。
交流會上武侯區教科院馮化友老師高度評價了我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我們的課程目標定位準確、研究過程扎實有效、創造性的三段六環總課程實施框架為我們提供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從操作層面上的樣板,基于學生全面發展、協調發展的課程設計很好的解決了素質教育難以落地的實際問題。基于學生發展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為推動人才的培養和選拔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何鐵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