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下)《巴蜀新課堂》初中數學現場觀摩研討會新聞稿(2)
[日期:2019-09-25] | 作者:教科室 2141 次瀏覽 | [字體:大 中 小] |
9月23日,我校數學教研組部分教師在金牛區通錦中學參加了《巴蜀新課堂》第五屆(下)《走向核心素養在課堂有效落地的智慧深處》——全國中學名師優課博覽會之新授課觀摩研討活動。今天與會的專家有全國模范教師,江蘇省常州市田家炳中學校長潘建明和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朱敏龍。兩位專家分別在現場上了一堂示范課,并結合自己的課例開展了專題講座。
潘建明老師的示范課是《圓1》九年級,整堂課圍繞新知構建這一環節開展,啟發學生獨學、對學、群學、展學,利用所學知識對新知進行深度構建。教學方式新穎有趣,真正還課堂于學生。尤其是用集合思想對圓進行幾何定義的時候,做了很多鋪墊,引導學生回憶角平分線、中垂線的點的集合的定義,類比此法去感受圓是怎么形成的,學生自己通過不斷感受形成對圓的定義。注重學生的知識構建過程,使得新知在腦海中真正的生根發芽。
隨后潘建明老師結合課例,就基于“數學核心素養”背景下數學行為轉型與創新——基于自覺數學教育現實的實踐與思考,向大家做了專題講座。整個講座圍繞“教學行為轉型與創新的意義”、“教學行為轉型與創新的本質內涵”、“教學行為轉型與創新的指導”三方面進行培訓。分析了當下課堂教學現狀,分享了“自覺數學”課堂的教學模式與流程,并針對課堂現狀提出了可行性指導意見。
下午,朱敏龍老師先上了一堂《2.9有理數的乘方》七年級的示范課,整堂課在幽默風趣的學習氛圍中展開,一系列的背景故事,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己探索,自己發現問題,自己去解決問題,新知的形成水到渠成。整堂課的設計圍繞著三個問題進行:為何學,學什么,怎樣學。教師充分起到了引導作用,學生也將學的作用發揮的淋漓盡致,是一堂典型的“以學定教”的示范課。
最后,朱敏龍老師就《初中數學深度課堂教學的實踐與思考》做了專題講座。圍繞“深度學習”、“深度課堂”、“深度思考”三個方面進行了指導。深度學習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而目前我們國內卻還在起步階段,所以作為年輕教師的我們,更應為數學學習在課堂上真正發生而不斷努力。
一整天學習,忙碌而充實,卻也開闊了眼界,希望通過這次觀摩學習,我們能將更多的思考、靈感帶到工作學習中去,為我校課程建設貢獻一份綿薄之力。
(數學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