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
[日期:2020-09-03] | 作者:德育處1 3323 次瀏覽 | [字體:大 中 小] |
青少年時期是個體發展的關鍵期,家庭作為青少年成長最重要的環境,對青少年身心健康影響深遠。高質量的親子溝通有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展。親子溝通是家庭中父母與子女通過信息、觀點、情感或態度的交流,達到增強情感聯系或解決問題等目的的過程。研究表明,初二至初三的青少年親子溝通質量最低,最易產生親子溝通問題。
親子溝通的質量影響到家庭教育的效果,改善親子溝通是家庭教育研究的重點問題。
和睦、融洽的親子關系對于個體的人格發展、情緒水平、人際交往、社會行為等多方面都有積極的影響。良好的親子溝通對青少年具有保護作用。
1.親子溝通對青少年人格的影響
良好的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的自尊、同一性發展以及道德推理能力的發展等都密切相關。良好的親子溝通對青少年自尊發展起著積極的影響作用,高質量的親子溝通易于營造出輕松和睦的家庭氛圍,使家庭關系更加親密,能給予青少年更多的溫暖與安全感,有利于青少年自尊水平及其心理健康的提升。在親子溝通中得到父母關懷的青少年能更好地探索自我同一性。
不良的親子溝通,會促成抑郁質人格特征的形成。研究表明,父母的養育方式和家庭氛圍與低齡兒童抑郁特質的形成顯著相關,父母越關心照顧孩子,其抑郁得分越低。同時,如果孩子在家庭中能感受到更多的積極信息,那么其抑郁得分明顯較低,反之較高。
良好的親子溝通可以提高心理彈性的水平,心理彈性反應個體在面臨困境時的應對能力,心理彈性水平高的個體可以減少負性事件的發生。在培養孩子的堅韌性人格方面,父親起重要的作用,父子溝通中的情感需要和積極傾聽能夠聯合解釋堅韌性人格23.8%的變異量
當親子溝通出現問題或親子溝通質量較低時,家庭人際關系緊張,青少年在遇到挫折時可能無法認清問題的本質,最終導致情緒混亂或行為偏差。
2.親子溝通對青少年社會適應的影響
良好的親子溝通與青少年良好的社會適應相聯系。高質量的親子溝通對青少年心理發展具有保護作用,可以幫助青少年應對壓力,提升親子溝通的質量有利于促進青少年心理一致感及其社會適應。
良好的親子溝通能夠滿足青少年心理安全的需要,促進其積極向外探索,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有助于抵御負性生活事件所帶來的負性情緒。親子溝通越好,青少年獲得的社會支持就越多,越不會回避社交。父母是青少年最先接觸,也是最常溝通的對象,能與父母進行良好的溝通本身就是獲得父母支持的良好途徑。
父母的自我表露對青少年的社會適應有著重要作用。Baird的研究指出,父母表露其青少年時的情感和經歷對孩子的自尊以及社交能力有影響,其中父親的自我表露對孩子的社交主動性有直接的正性影響
良好的溝通能幫助青少年認清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覺察到家庭中其他成員的思想和情感。在溝通中,父母與子女交流的一些信息受到重視,這些信息會使孩子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同時幫助孩子掌握良好的人際交往技能。
父子溝通的時間和母子溝通的態度對青少年的同伴關系有顯著影響。如果父親與孩子有較長的溝通時間,母親能夠很有興趣地、耐心地與孩子進行談話,能促進孩子同伴關系的發展。
高質量的親子溝通能夠增加親子之間的親密度,提高子女應對問題的能力。親子溝通質量是指父母和子女在溝通中達成增強情感聯系或解決問題等目的的程度。在親子交往中,高質量的親子溝通傳遞了積極的交往信息,子女體驗到了安全感和控制感,建立了最初的人際信任。這些積極交往的體驗,有利于推廣到其他的交往中,擴大個體的信任圈。
3.親子溝通對青少年情感的影響
親子之間良好的情感溝通是構建和諧親子關系的根本。積極樂觀的家庭氛圍以善良和友愛、正直和誠實為主要情感基調,家庭成員彼此互相了解、互相尊重,親子之間情緒平和,能有機會并愿意說出心里話,情感能得到積極的反饋。
初中生獲得父母情感支持的需求十分突出,并隨年齡增長呈直線上升趨勢,“受委屈或挫折時給我支持”和“拿不定主意時幫我分析”排在前兩位。初中生更希望獲得來自父親的情感支持,其中女生對父親情感支持的需求意愿更為強烈。初中生不愿輕易表露自己的情感需求,更渴望獲得來自家長主動的關照和理解。如果家長未能及時發現子女這種情感變化,則極易引發子女對家長的不滿,并最終導致親子沖突。
親子情感溝通需要通過強化家庭的情感交流功能和休息娛樂功能來實現。家長要注重構建家庭中的良好的情感氛圍,促進親子之間的良性情感溝通。父母對孩子表達積極正向的情感,和給孩子充分的情感表達機會并積極回應同樣重要。
4.親子溝通對青少年學習的影響
家庭中常見的親子溝通大多是圍繞學業展開的,父親對兒童學業成就有重要的影響,高質量的親子溝通與兒童的學業成績存在顯著正相關。
對學業失敗家庭的質性研究發現其親子溝通表現出兩個特點:
1.父母在溝通中處于強勢的支配地位,不能傾聽孩子的想法,對孩子的需要不敏感;
2.父親因工作忙或外出打工,父子溝通少,溝通質量低,與母子溝通不一致,造成完整家庭中“父親角色缺失”現象。
通過親子溝通,父母對教育的態度、對專業知識的認可、對學習活動的投入都會影響子女對學業表現的信念。
親子溝通影響學習動機。積極的、支持性的親子溝通模式能促進兒童對環境的積極探索,有助于其認知發展。父母針對兒童學習內容和方法的具體指導和溝通對子女學習成績提高有很大作用。父母越是實行“溫和對待,關心理解”的教養方式,則初中生越傾向于求知進取。在親子溝通過程中,父母應將有關學業的價值觀傳遞給子女,增強其內在學習動機,促進其獲得良好的學業表現。
親子溝通可以直接影響考試焦慮。親子之間對學習問題的溝通,可以影響到子女的情緒體驗,從而影響考試焦慮。另外,親子溝通還可以通過心理彈性影響考試焦慮。良好的親子溝通可以提高心理彈性水平,高水平的心理彈性又可以緩解考試焦慮。在子女的學業活動中,父母通過檢查作業、了解學校生活等,與子女交換信息和情感,相互了解。良好的親子溝通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可靠的社會支持系統,完善內在保護性因子,提高在變化環境中的適應能力,有效緩解考試帶來的焦慮情緒。
良好的親子溝通可以減少學習倦怠,親子溝通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學生學習中的情緒低落,行為不當以及成就感低的問題[16]。在高質量的親子溝通中,父母鼓勵青少年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坦誠地交流,雖有可能出現分歧與爭執,但都是針對問題,民主開放的溝通方式,多元化思維的碰撞,有助于青少年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通過問題解決,增加了青少年的自信心,使其能夠積極面對學習、生活中的問題,較少出現情緒低落和低成就感。
5.親子溝通對青少年行為的影響
良好的親子溝通是與青少年良好的社會適應相聯系的,而不良的親子溝通是與青少年不良的社會適應,甚至是嚴重的問題行為聯系在一起的。
不良的親子溝通容易引發攻擊行為。研究發現,親子溝通差的學生對情緒的感受性降低,不能對情緒信息進行正常的加工,對情緒信息不能合理地感知和理解,容易誘發攻擊性行為。
良好的親子溝通可以降低青少年的網絡成癮率。親子溝通質量越高,子女越不容易網絡成癮,頻繁的親子沖突會增加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可能性。采用親子溝通的方法對青少年網絡成癮者進行干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母子溝通對青少年網絡成癮起到更明顯的保護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通過與孩子之間的順暢交流,可以了解子女使用網絡的情況,及時發現孩子在思想、學習、生活中的困惑,積極指導孩子合理安排日常生活,促使其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其不致沉迷于網絡。
(中國德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