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為貴——第十六周國旗下演講
[日期:2022-05-31] | 作者:德育處1 1859 次瀏覽 | [字體:大 中 小] |
老師們、同學們,大家好。我是來自八年級九班的蹇曜。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以和為貴。
在當今變幻莫測的社會時代之下,人際交往能力變得愈發重要。我以為,最適當的人際交往方式就是“和”了。那么究竟什么樣的方式才叫做和呢?想必大家都聽過“六尺巷”的故事吧。這個故事就是講的清朝康熙年間,禮部尚書、大學士張英的家人與鄰居在宅基地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于是家人捎信到京城,讓張英“擺平”鄰居。張英寫信回家,信中卻是一首打油詩:“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明白了張英的苦心,是要以和為貴,于是將墻拆讓三尺。此舉感動了鄰居,他們也把墻后退三尺。爭端很快就平息了。于是兩家之間空出了一條六尺寬的巷子,是為“六尺巷”。
張英的做法其實就是對“以和為貴”的一個很好的詮釋。本來兩家互不相讓,互相指責,爭端看似不可避免。可兩家各退一步,互相謙讓,爭端就會因此平息。但時至今日,大多數人們是仍是采取兩家人一開始的做法,寸步不讓。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初入中學時,我對任何事都斤斤計較,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與同學爭執,鬧得關系很僵,在班上的人緣也不太好。這一度使我陷入迷茫。那么我該如何與人交往呢?慢慢的,我的想法開始轉變。嘗試寬以待人,嚴于律己。一個人如果在現實中不肯退讓,不能容忍,那他遲早會碰壁,相反如果能做到“和以處眾,平以養心,獨以思己”的話,他往往可以左右逢源,功成名就。
當今社會的人們往往將“和”詮釋成“和睦”或“和氣”。其實不然,和者更多的是謙讓、包容。我國古代哲學家很早就認識到了“和”的必要性,并對“和”的內涵加以闡釋。朱熹曾提到過“和者,無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將“和”與“同”區分開來。《論語》認為:“禮之用,和為貴”。這里是將和看做是用于調和人際關系,解決各種糾紛的重要手段。故宮的三大殿更是被命名為“中和殿”“太和殿”“保和殿”,無一不體現了古人對“和”的重視。
在我們的時代,“和”不僅僅與人際交往相關聯,還成為了不同國家之間共處的原則。周總理不僅曾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更是在會見印度總統尼赫魯時發表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聲明,審時度勢,趨利避害。今天的國際交往,更多的是以“和”為貴,而非由戰爭和暴力主導。這不正說明了“和”這一思想正為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們所接受嗎?
“和”已不僅是一種人際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種對待世界的哲學態度。今日之我們,應當做到以和為貴,求同存異,共同推進世界的進步與發展。
感謝聆聽!